3月1日,以“AI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与范式变革”为主题的2025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大会在复旦举行。会上发布了由复旦大学牵头编写的国内首部AI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报告《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
【率先布局,推动新文科创新发展】
“我们在大西北荒漠里找一些消逝的遗址,先通过卫星数据把一些已知的遗址标注,有了大量的数据后,就可以通过AI帮我们自动判断这些遗址可能在哪些地方。”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复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副主任文少卿说。
从归纳到演绎,从分析到仿真,从数据驱动到机理融合,AI正在为人文和社会科学注入新生命力。人类行为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基础,其规律性与解释性难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复旦大学率先布局AI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前沿领域,推动新文科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主任陈志敏介绍,数智人文方面,学校聚焦考古、古文字、早期典籍和古代历史地理四个支柱领域,构建中华文明数据库和多模态早期中华文明时空大模型,追溯从旧石器时代到西汉末年的中华早期文明发展历史;在计算社会科学领域,面向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法治社会、气候治理、舆情传播五大领域开发多模态大模型,并通过多智能体建模与大语言模型的耦合实现“数智孪生”多智能体决策。此外,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上海创智学院发布了气候科学领域首个中国自主研发的“星球智慧-气候变化”大语言模型,包含电力市场决策、低碳政策评估、全球气候风险研判、国际气候合作等多智能体,在自建的包含7000多个气候多类型任务的专业测试集中,综合指标排名第一。
【未来已来,但未来仍待创造】
《未来已来——人文社会科学智能发展蓝皮书》由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牵头,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德勤中国共同编写。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执行主任吴力波介绍,这份《蓝皮书》汇聚了53位权威专家,历时一年筹备,从不同学科视角对AI与人文社会科学深度融合的关键挑战、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进行了梳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当前最令人瞩目的数字新媒介,对信息传播生态和人类交往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人类传播和人机传播彼此嵌入,机器生成内容和人类创造内容相互交织,这些都对政治生态、社会运行、文化发展乃至历史演进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人机共生的新环境下,人工智能既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成为新的研究方法。”《蓝皮书》副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说。
“早在1970年代,美国学者周鸿翔首先尝试用计算机缀合甲骨文。近年来,我们中心也进行了人机协同的甲骨分类缀合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缀合成果,很多古文字与AI融合的工作也在渐次展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认为,人工智能与古文字融合尚处于初步阶段,古文字的视觉识别困境仍未突破,珍贵出土文字、文献资料还未能成为完整、准确的训练数据。
未来已来,但未来仍待创造。正如《蓝皮书》所呼吁的,当下,我们需要建立数据共享联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并亟待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原标题:复旦发布国内首部人文社科智能报告,呼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题图来源:张怀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