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铁路高铁占比首次过半,轨道升级带来经济发展加速度

长三角铁路迎来又一历史性时刻。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

高铁里程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例,看似不起眼,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放在长三角看,这里是全国铁路网络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活动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这几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始终保持高位,特别是高铁网络加速畅动脉、补短板,仅2024年就有沪苏湖、宣绩、池黄、杭温四条高铁新线投产。

当一条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将长三角的城市串联起来,并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网络,人们发现,路通不止客来,更打开了城市发展的想象空间,为区域经济提速注入巨大动能。

新动力

“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从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可知,交通对一座城市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交通可以带来人流,人流将带来资金流、技术流,发展出新生意和新产业。而高铁动车数倍于普速列车的速度,让这种意义有了更大的乘数效应。

2024年底开通的沪苏湖高铁是一条横穿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铁,并且沿线新建了许多车站,包括位于上海青浦区的练塘站和苏州的吴江站。

练塘站不远处的阿特麦文化创意产业园,原本只计划投资几千万元。得知当地要通高铁,投资方决定扩大规模,目前已投资上亿元,并且还在不断追加投资,包括谋划自建一座酒店。

江苏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因沪苏湖高铁而选择落户吴江。高铁开通前夕,公司招聘了三位来自上海的研发人员。“他们可以生活在上海,工作在吴江。”公司总经理康爱旗认为,高铁开通,增强了公司对上海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同时,高铁也让公司与上海合作伙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别看吴江到上海开车不远,但外牌车在上海行驶有限制,还可能遇上堵车,而乘坐高铁只要20多分钟。稳定、高效的连接方式,带来的合作预期完全不同。20多分钟的行驶时间,和同城没什么差别。”康爱旗说。

各地政府也在提前布局。一条条新线开通、一个个新站启用的同时,一座座高铁新城拔地而起,交通、商业配套设施日新月异。长三角许多地方的居民感受明显:“这几年因为要通高铁,家乡变化明显加速。”

对于一些地方来说,高铁开通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2019年12月1日,郑阜高铁开通,安徽界首到上海的时间从13小时缩短至5小时。两天后,界首市领导带着200位企业家到上海,在几天内密集举办30多场高端论坛和产业对接洽谈会。如今,界首到上海所需时间压缩至4小时。

在高铁开通前,就有界首企业家不顾路途遥远,多次到上海寻求帮助。其中一家经营困难的传统中低端纺织企业,通过与东华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转型做功能性新材料,开拓高端市场,重焕生机。

高铁开通后,界首市政府牵头在上海杨浦区五角场附近打造了1000多平方米的“离岸科创中心”,借助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助力当地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过去,长江以南和长江以北,因为地理原因发展差异较大。但当下决定城市发展水平差异的,不是地处江南还是江北,而是该城市是否融入区域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正如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徐瑞华所说,高铁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新通道

高铁不仅加速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当高铁以成倍的速度运输更多旅客,普速既有线终于能腾出空间服务货物运输了,而铁路运输的费用要比公路运输便宜不少,能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

过去铁路货运不发达,是因为在运力整体不足情况下,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优先保障客运。

上海铁路物流中心营销部经理王胜介绍,很长一段时间里,铁路货运没有营销人员,全靠客户自己找上门。当然,不是他们不想去争取业务,而是能用的运力就这么点。

随着长三角高铁里程不断增加,2024年,长三角铁路货运迎来大改革,开始对标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化经营。最大的变化是,营销部门成了铁路货运的关键部门,营销人员忙着调研、走访企业和市场,出差成为一种常态。

在改革助力下,2024年12月中下旬,上海海铁联运集装箱到发量突破90万标箱,同比增幅逾三成,创历史新高。2025年1月1日至2月20日,长三角铁路中亚班列、海铁联运班列开行量较去年同期分别提升15.6%和9%。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当铁路物流打开新通道,帮助更多企业降本增效,经济发展的活力也变得更加强劲。

新空间

如今,“轨道上的长三角”仍在加速建设,2025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预计超1300亿元,已连续第四年超过千亿元。32个在建项目,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与长三角许多中小城市日日盼着高铁开通,甚至高铁开通前就大张旗鼓地宣传、推介相比,上海的表现要冷静许多。

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上海本就不缺人流、资金流、技术流。其实不然,资源的流动都是双向的,这些年,上海一直在默默布局,不断完善高铁网络的建设。当高铁枢纽格局打开,上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而且能在服务长三角和全国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新突破。

比如2024年开通的沪苏湖高铁,不仅通过新建的练塘站和上海松江站,加速了上海青浦和松江两大新城的发展,还构建了西出上海的第三条高铁通道。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构成的“铁三角”,也因上海松江站这个大站的加入,升级为辐射范围更广的“四边形”。

而这只是上海铁路枢纽格局调整的开始。今年长三角铁路在建项目中,东方枢纽上海东站被视为事关国家战略实施和上海长远发展的“超级工程”,目前正进行地下室结构施工。

同时,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铁也在加紧建设中,这条线路上有新建上海宝山站和崇明站,也将进一步完善上海的高铁枢纽格局。

而沪乍杭铁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也在努力推进中,最快今年年内就可能开工。沪乍杭铁路东起上海东站,西至杭州西站,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沿海通道的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沿线新建奉贤、上海金山、平湖南、临平北4座车站,改扩建四团、嘉兴南、桐乡3座车站。

这条高铁还将将助力上海浦东机场构建洲际航空枢纽。

轨道升级,为长三角经济提速注入动力,也为上海发展打开新空间。也许多年后回头再看,长三角铁路发展的每个里程碑,也是长三角经济发展、上海经济发展提速升级的历史性时刻。

原标题:长三角铁路高铁占比首次过半,轨道升级带来经济发展加速度

栏目主编:李晔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王力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