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6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以应对通胀放缓和经济活动衰退。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6月以来的第六次降息。与此同时,欧洲央行也下调了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原因主要是出口减少和投资疲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也是重要因素。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延续、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波诡云谲、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欧洲经济的发展不仅关乎欧洲各国的福祉,也对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6日,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的《欧洲经济形势报告(2023-2024)》发布暨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办。这份由沪上多位专家携手撰写的报告,多维度、全方位对欧洲经济、中欧经贸关系最新进展深入分析,探讨中欧关系、中欧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重重 欧洲经济艰难复苏
受疫情之后复苏的惯性消退、能源价格波动、地缘政治冲突、货币政策紧缩、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欧盟经济在2023年面临增长乏力和高通胀的双重挑战,并在2024年逐步恢复温和增长。
报告指出,债务负担沉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讲话、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体系效率低下等问题长期积累,抑制了欧洲的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而欧委会委托调研和撰写的《莱塔报告》、德拉吉《欧盟竞争力的未来》报告均体现了欧洲对自身问题的深刻反思。而随着大洋彼岸,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其关税“大棒”再度挥舞,对欧洲经济构成重大挑战。
从国别地区而言,报告指出,德国经济继续停滞,经济复苏速度低于预期。法国经济复苏面临不稳定的政治局面、高利率、就业情况不景气,以及源于美国的不确定性、来自欧盟的压力,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风险等不利因素,未来可能将面临长期低增长甚至长期衰退的状态。报告显示,主要机构对于英国经济前景的预期较此前有所改善。但由于斯塔默政府的新经济政策逐渐成形,未来如何影响英国经济走势有待观察。意大利在经历长期低迷之后经济呈现微复苏态势,但长期困扰其增长的结构性问题犹存。中东欧国家通货膨胀较此前已大幅下降并保持平稳。北欧地区在2023年至2024年总体经济增长稳健,但其经济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还指出,俄乌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能源供应格局的走势。尽管欧洲各国面临能源危机,但欧盟能源政策“去俄化”立场坚定,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的转型。
增进互信 中欧经贸大有可为
在欧洲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中欧关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而良好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巩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增进双方互信。
今年,中国和欧盟迎来正式外交关系建立的第50个年头。报告指出,当下,中欧经贸关系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中欧投资协定遭冻结、贸易不平衡,以及全球经济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中欧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新能源、环保、科技研发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维护和引领经济全球化,继续保持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的地位,外商投资规模效益提升。当前,欧盟对华投资的来源国保持稳定,且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整车、化工、电子元器件和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对服务业投资力度逐渐增强。而欧盟在上海投资的产业则主要集中于信息通信、生物医药、汽车、高端制造和化工等行业领域,高技术产业是近年来外资增长较快的领域。
诚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两会记者会上说的,中欧不仅成就彼此,还将照亮世界。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中国对欧洲依然抱有信心,也相信欧洲可以成为中方信任的伙伴。双方有能力、也有智慧通过友好磋商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共同开辟下一个值得期待的50年。
原标题:深海研究院 | 欧洲内忧外患背景之下,中欧关系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栏目编辑:王佳烨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齐旭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