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统计局网站今天公布了由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最新发布的《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初步核算,北京市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4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7226.8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42499.9亿元,增长5.1%。三次产业构成为0.2︰14.5︰85.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2.8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2万美元)。
公报还显示,2024年,北京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9.9万人,比上年多增加1.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比上年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464元,比上年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增长6.7%。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748元,比上年增长4.5%。另外,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
经济运行呈现“稳、进、优”
北京市统计局相关人士指出,2024年,北京全市上下沉着应对多重挑战,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经济运行呈现“稳、进、优”三个特点,显现出北京经济较强的发展韧性与潜力。
“稳”的态势持续巩固。经济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843.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8万元,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
“进”的步伐稳健有力。重点行业支撑带动,全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首要支柱行业。有效需求持续释放,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以及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合计达到58.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在文旅消费需求活跃带动下增长6.1%,与升级类消费相关的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5.9%和3.1%。
“优”的力量不断积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风力发电机组等高端或新兴领域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年新设企业26.5万户,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6.5%和22.3%,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和3.7个百分点。宏观政策落地显效,在“两重”“两新”政策支持带动下,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7%,设备购置投资增长32.1%。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蓄发展新优势。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全年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合计3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年末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6.3万件,增长15.5%,技术合同成交额9153.3亿元,增长7.2%。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4%(按现价计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0%,提高0.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信息服务等行业发挥重要带动作用。
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塑造发展新动能。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按现价计算),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1%。提速建设光网之都、万兆之城,年末5G移动基站比上年末增加2.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居全国首位。年末移动电话5G用户2308.4万户,增长16.2%,占移动电话用户的57.2%,提高7.8个百分点。工业、交通、医疗、政务等数字化场景加快升级。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扎实推进。消费市场不断扩容升级,全年新增17家大型商业设施,商业面积超150万平方米;新引进首店960家,比上年增加14家;截至年末离境退税商店达到1147家,稳居全国首位。新消费模式成长迅速,全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四成。
“两区”建设激发发展新活力。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设外资企业1520家,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的75.5%;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5.2%。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数量占全市新设外资企业的16.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自贸试验区规模以上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6%,占全市规模以上外资企业收入的34.1%,提高0.4个百分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全年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04家,城市副中心建设连续5年保持千亿投资规模,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完工,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运行。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持续深化,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8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成功申创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深化医教合作,更加紧密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生活品质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4年,北京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惠农相关政策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高于城镇居民增速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32,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连续7年呈缩小态势。
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合计占比近四成。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3万套(间)。
公共服务提质扩面。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4.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2万张和0.2万人。年末共有幼儿园2019所,增加28所,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均达到93%。年末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2410家,覆盖面扩展至6539个城乡社区、453万余人。全年共有352家表演场所举办演出57243场,增长15.6%。
市民出行更加绿色。年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9条,比上年末增加2条;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879公里,增加43公里。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大气环境中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PM2.5年平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2%,天清气朗的“北京蓝”渐成常态。
原标题:北京2024年人均GDP为22.8万元,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樊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