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市香港商会会长张国正在沪工作生活的第28年。1997年刚到上海时,延安路高架还没全线通车,上海还有内外销房之分,之后他亲历“一个日渐成熟的市场徐徐展开”。如今,香港已成为上海外来投资最大来源地、最大服务贸易伙伴,累计有近3.3万家港企落户于此。
作为上海发展的参与者,张国正认为港企首先要融入上海市场,之后才能从上海市场中获益。他常举一个例子,早年在沪香港房企喜欢建港式“蝴蝶”户型,但销售不佳,之后改成上海市民喜欢的通风板式户型,销量大涨。因此作为商会会长,要当好“融入”的催化剂,“在上海多讲香港话,在香港多讲上海话”。
图为张国正。
国际品牌进入的上海跳板
香港企业与资本大规模进入上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03年,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生效,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门槛被大幅放宽。同年沪港合作会议机制建立,双城合作进入快车道。如今,科技创新成为两地合作新亮点。
在沪港企发展脉络与之同频:从最早期的房地产投资与制造业设厂为主,到之后大企业、大律师行、大酒店纷至沓来,再到当下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中小微初创企业来到上海,从传统产业到新质生产力,沪港间不断延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这一过程中,港资金融机构、高端服务业进一步扎根上海。
“港资企业为上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作为戴德梁行亚太区原负责人,张国正以地产业为例:新鸿基、九龙仓、瑞安等香港开发商给上海带来CBD概念,如瑞安早期开发的太平桥新天地板块;也带来一系列标志性独栋商业地产项目,比如恒隆广场、国际金融中心(IFC)、环贸广场(iapm)等;还带来了异于内地的物业管理理念,例如,物业经理酬金制度,在高端物业引入管家概念。
更重要的是,随着港资地产项目落地,包括会计师、测量师、律师在内,一批海外专业服务人士来到上海,一系列全球中高端消费品品牌在沪开业。“国际企业熟悉我们的管理风格,认可我们的物业能力,港资项目成为他们进入上海市场的跳板。”
很“舒服”地融入上海市场
张国正喜欢用“做生意简单化(simplify)”来形容港资在这里感受。“上海的国际化商业环境,让港资企业有种熟悉感,能很舒服地融入其中。”
这背后不只是语言环境问题,更多的是认知观念相近。比如,不久前,商会与上海市外商投资协会讨论年度合作计划,对方一位法务给张国正留下深刻印象。原来法务之前在外企工作,既了解外企工作逻辑,也明白外企迫切需求,讲得通也听得懂,双方开了个很有效率的短会。
还有,就是港企津津乐道的“一网通办”与“一口受理”。张国正直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省时间与加快效率,更在于很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让企业办事有更大的确定性。因此商会正整理相关资料,把这一上海经验推介到香港去。
不少上海港企从事会计、法律、咨询、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他们看重上海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张国正以商事仲裁举例,“港企熟悉并信任上海本地仲裁机构。对于上海作出的裁决,不管输赢,他们多表示认同。”同时,如果港企在这里遇到困难,也有完善的求助途径——不仅可以找上海外商投资协会、香港贸发局,也可以找市政府港澳办、市商务委等。
这样环境下,上海日益成为港资企业,特别是专业服务业进入内地市场第一站。很多企业把内地“大本营”放在这里,然后将业务慢慢渗透到长三角其他地区,甚至继续北上,“在上海‘插旗’,再进入内地”。
不刻意区分港企与沪企
采访中,张国正坦言,沪港合作还有很大空间,“香港有十多个代表性商会,可惜基本没在上海设点”。为此,上海香港商会一直在邀请香港机构来沪发展,同时也主动当好沪港合作桥梁。
去年当选会长后,张国正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扩大了商会会员概念——过去多是指香港地区居民,如今无论是申请“高才通”人士、在港学习工作过的内地居民都能申请;过去商会企业多为港资,现在欢迎有港籍员工的上海企业、希望与香港产生业务的上海企业也可加入。去年会员数较之前增四分之一。
另一件是拓展了沪港合作深度。“我们要用好香港强在研发、上海胜在落地的优势。”张国正介绍,去年上海香港商会与香港贸发局组织“创新无处不在”港商创新项目评选,吸引70个港资项目报名。今年将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并分别在沪港设立赛区。“不要刻意区分香港企业还是上海企业,应该携手合作。”他很期待有更多内地企业参加大赛。
张国正对两地企业合作有信心,还在于双方政府的给力——在上海,政府积极作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在香港,政府国际化程度高,吸引更多海外元素。“两地社会传统与制度有差别,但用好各自城市优势能更好服务国家发展”。
参加“全运会”也参加“奥运会”
本月,上海香港商会将组织会员参加香港中华总商会举办的圆桌论坛,帮助他们了解香港信息,搭建当地人脉。“沪港合作,内联外通”,一直是上海香港商会重要使命。用张国正的话说,要多在上海介绍从香港“出海”优势,多在香港为上海企业“出海”牵线。
长期以来,上海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香港企业与机构一直扮演助力者角色。比如,在上海市香港商会支持下,上海产品可向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CMA)旗下检定中心送检,以此获得国际及业界认可度高的测试报告。此外,香港是全球唯一一个以中英双语为法定语文的普通法地区,位列国际仲裁受欢迎地点前三,能为上海企业提供便捷的仲裁服务和帮助。
张国正很期待这样的合作模式——上海企业来到香港,与本地公司合资,再从香港“出海”。这是双向获益的过程,上海企业用好香港专业服务,而香港企业获得内地资源。由此出发,一种格局更值得期待——“走出去”的上海企业以香港为海外总部,集中管理境外资产,建立国际化管控体系;以香港为科研平台,整合全球科研资源,构建国际创新网络;以香港为区域总部,辐射周边新兴市场,提升国际品牌形象。
也就是说,在沪港合作会议机制框架下,进一步用好香港“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功能,上海企业既能参加“全运会”,更能出海参加“奥运会”,而这也是张国正一直努力的方向。
原标题:《对话上海香港商会会长:不要刻意区分香港企业还是上海企业,一起携手为国家》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洪俊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