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围绕智慧农业,规划指出要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包括建设全领域覆盖、多层级联通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农业技术,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推动规模化农场数字化升级等。
4月16日,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召开。市领导走入田间地头,察看生态无人化农场系统演示和拖拉机、插秧机等无人农机作业,了解并听取农机智能装备推广应用、智慧化无人农场建设及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等情况介绍,希望科技企业抢抓智能技术与农业装备加速融合机遇,强化科研攻关和技术迭代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更好助力智慧农业建设。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上海具备超大城市资源禀赋和科技优势,肩负着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新路径的重任。智慧农业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更是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需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通过农业数字化、智慧化赋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强国建设,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标杆”。
智慧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级
智慧农业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助力农业现代化迈向新高度。
1、更高水平的生产装备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关键动力
农业智能装备作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精准监测、智能调控和自动化操作,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上,美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在农业智能装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美国约翰迪尔公司与NASA合作研发的自动驾驶拖拉机,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传感器技术,实现精准路径规划和自主作业;德国农业机械装有大型遥感系统,农户可室内远程操作农田作业;瑞士EcoRobotix公司的田间除草机器人,通过精确识别技术仅对杂草施用除草剂,减少农药用量。
目前,上海已建成若干个“机器换人”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0万亩,设施菜田8万亩,但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农田的灌溉、施肥等环节尚未实现智能化,影响了智慧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2、更加协同的研发网络是智慧农业技术突破的核心要素
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网络是推动智慧农业技术突破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通过机器人厂商、研发人员及生产者合作网络,可以实现智慧农业生产、设施和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上海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了“张江种谷”、长三角农业硅谷和上海农业科创谷等一批农业创新平台,及“东方美谷”“上海湾区”“大零号湾”“G60科创走廊”等多元化产业平台,为推动农业智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智慧农业企业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影响了智慧农业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3、更加精准的大数据预测是智慧农业平台管理服务的核心目标
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是提升大数据赋能农业管理和生产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利用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将农业海量数据转化为有用知识,辅助智能决策,减少人工计算误差,提升决策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以色列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建立了包含农民工作习惯和方式的庞大农业数据库,助力农民制定精细生产方案。
目前,上海已推动建设农业数字化云平台2.0,形成了“一图观三农、一网管全程、一库汇所有”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市、区、镇、村四级信息服务支撑体系。但还需加快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大数据平台对农业管理服务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4、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是智慧农业企业发展的核心保障
关于智慧农业,不少国家都制定了相关规划。比如,德国政府制定“农业数字政策”未来计划,发布《德国耕地战略2035》,投入2500万欧元用于智慧农村建设;英国政府采取“共同创新”策略,投资9000万英镑支持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农业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并通过农业科技孵化器和创新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未来,上海在智慧农业专项补贴方面应分类施策,对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以智慧农业为核心业务的企业税收,降低智慧农业建设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智慧农业赋能上海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四大路径
上海应立足自身优势,以智慧农业为引领,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聚焦长远谋划,强化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制定中长期上海智慧农业发展愿景和技术路线图,形成指导中长期的上海智慧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推进“十五五”时期上海智慧农业发展提供组织推进体系和配套机制。上海各涉农区应对标智慧农业发展基础,结合自身农业发展资源禀赋,超前布局智慧农业发展,为推动上海近郊和远郊区域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依托上海数字农业云平台,深化智慧蔬菜、智慧畜牧、智慧农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设。持续推动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有效发挥上海青浦绿椰农业专业合作社、清美数字化农场、正义园艺数字农场等一批示范基地在物联网农业、智慧鱼菜共生、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2、加强政策引导,助力上海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培育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积极引入优质的农业科技企业。聚焦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种质资源和特色产业,政府需持续完善政策环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科技企业、物联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土地租赁等政策优惠,鼓励更多的外部农业企业参与到本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制定专项补贴政策,对智慧农业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以智慧农业为核心业务的企业税收。充分发挥上海机器人企业集聚的优势,鼓励机器人研发机构与清美、光明等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开展农业科技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机器人采摘、生产效率提升、大数据预测和故障诊断等方面发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势。
3、深化5G+赋能,加强上海数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提升农业生产的智慧化和智能化装备水平,借助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完备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推动数智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农场和“无人农场”提供有效支撑。政府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完善道路、桥梁等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对智能农机的智能感知、自动导航、精准作业和智慧管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
4、深化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助推智慧农业平台建设
深化上海数字农业云平台2.0版本建设,提升平台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效能。以云计算技术、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和多媒体服务模式为基础,持续推进上海数字农业云平台建设,建设完善智慧农业平台和大数据共享平台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上海已有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海量数据优势,引入物联网、农业机器人等技术,为上海蔬菜、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深化“申农链”,实现高端地产农产品的全产业链的可信溯源。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所)
原标题:《拖拉机都可以自动驾驶了?别急,智慧农业能做的远不止于此》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林俊瑛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