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界 | “太前卫”又深深打动人心,年轻人的左岸“升华之夜”

4月16日深夜,网友在某位古典乐评博主的帖子下留言:“其实我已经忘记拍手了,大概升华了。”

他们热烈讨论的正是当晚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左岸音乐节重磅主题演出《升华之夜》,上半场由小提琴家黄俊文和钢琴家丹尼斯·科茹欣领奏,联合青年指挥家金郁矿以及新古典室内乐团一同完成了门德尔松《d小调为钢琴、小提琴和弦乐队协奏曲》。

这是门德尔松“少年天才”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年仅14岁的他,音乐构思已经非常成熟,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持着古典主义的严谨。

整首作品充满活力,既有炫技的华丽,也有抒情的柔美,钢琴与小提琴如诗人般对唱。弦乐队则让音乐层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立体,对乐手的演绎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这首作品在门德尔松生前几乎无人问津,直到20世纪才被重新发现并大放异彩。现在已经成为门德尔松作品中颇受欢迎的一部。有趣的是,音乐中已经能听出他后来载入史册的伟大作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影子,展现出门德尔松非凡的音乐才华。

年轻演奏家们的表现可说为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来自中国台湾的小提琴家黄俊文是久负盛名的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2015)和林肯中心新兴艺术家奖(2017)的得主。被誉为当代最具特色的小提琴家之一。

这位独奏艺术家也是众多世界一流室内乐音乐节的常客,每年策划自己的“黄俊文与朋友们”系列音乐节。就在两天前,他刚刚在上交音乐厅对面的第三空间音乐厅完成了上海版本的“黄俊文与朋友们”音乐会。

当晚演出,黄俊文以十分稳定的运弓,温暖华美的声音精准演绎门德尔松这部作品的同时,又不失蓬勃的青春热情,而由金郁矿率领的新古典室内乐团,成员们个个是弦乐的一把好手,非常轻盈且稳健地承托住了黄俊文的演奏。

钢琴家丹尼斯·科茹欣的演奏被不少乐迷称之为“带有爵士乐感”的表演,外溢出技术天赋之外的饱满情感,他热情洋溢的演绎与黄俊文相得益彰。一部古典时期作品的精彩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满满的青春气息,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演奏家们完成了5次返场谢幕。

在观众的掌声与欢呼中,两位演奏家在台上给对方一个猛烈的拥抱。

下半场的演出,小提琴家黄俊文、本杰明·贝尔曼,中提琴家萨拉·麦克尔拉维、巴桐,大提琴家纳列克·哈赫纳扎良、陈亦柏登台,一同演奏了作曲家勋伯格的作品《升华之夜》。

《升华之夜》是勋伯格早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899年,原本是为弦乐六重奏而写,后来他改编成了弦乐团版本。这首作品灵感来源于德国诗人理查·德默尔(Richard Dehmel)的一首诗歌,讲述一对恋人在夜晚散步时,谈论起重大的人生问题,并最终达成谅解与共识,夜晚因此得以升华的故事。

当时的勋伯格正热恋着未来的妻子玛蒂尔德,在爱情的甜蜜期中创作这一首《升华之夜》。使这首作品也带有那种浓烈、炽热的感情。其音乐的风格深受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影响,旋律充满情感,和声色彩丰富,展现出勋伯格在无调性时代到来之前的浪漫主义气质。

《升华之夜》已经把和声的可能性推到了极致,尽管时不时冒出一些怪异的和弦,一些维也纳的学者们认为和声“太前卫”。但如今《升华之夜》已成为弦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这些怪异和声的迷人之处,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戏剧化的音乐张力深深打动人心。

而这部写作于19与20世纪交替,也是古典乐发生时代变革时刻的作品。六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年轻人,个个是具备独立登台能力和经验的演奏家,为这部作品形成了室内乐组合,既在演奏中体现出了各自丰富的技术特点,也相互聆听,相互配合,合流成一场完成度极高的演出。

以“升华之夜”为名,可以说这已不只是勋博格的升华之夜,同时也是观众和这些古典乐新星的升华之夜。

原标题:《演界 | “太前卫”又深深打动人心,年轻人的左岸“升华之夜”》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蒋迪雯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董天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