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环境技术大会在沪举办。记者了解到,这场聚焦环保产业改革、科技攻关、创新升级等行业发展痛点,提供政策解读、市场分析及成果分享的大会已成为国内生态环境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顶级盛会之一,为中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
今年,大会的主题为“‘美丽中国’目标十年展望——科技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成为与会嘉宾最高频提到的词语。那么,生态环境保护与新质生产力有什么关系?二者又将如何相互赋能、助推发展?从这些专家口中或许能找到答案。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的关键期。”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表示,因此,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环保产业为支撑,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他认为,对企业来说,应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目标紧密结合,主动融入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和服务优势,探索精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环保企业是绿色发展的主力军,理应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成为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夏科家则从区域与企业“同频共振”的角度提出,随着上海深入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战略,本市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赋能也同步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创新。例如,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搭建科创转化平台,为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落地提供了资源链接的桥梁。与此同时,建立绿色金融服务平台,畅通资金、资本进入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创新项目的路径。此外,上海还依托产业促进平台,打造环保产业生态圈,畅通政企沟通交流的渠道,持续提升惠企政策的知晓度和精准度。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李其林对如何培育生态环境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提出了三点具体的建议: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环境产业向高端化与创新驱动转型;二是开拓增量市场,挖掘国内新兴领域与海外扩张的双轮驱动力量;三是深化数字化转型与智慧环保推动产业效能革命。“环境产业正经历业态重构与模式重组,不再是单纯依赖基建投资和规模扩张的传统方式,而是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他进一步解释道,而随着大规模基建热潮的退潮、行业增量空间相对有限和传统环境市场需求区域稳定,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突破环保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创新体系重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石。
“环境产业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看来,科教融合是提高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的引擎。“首先,要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双碳目标就有了高效可行的绿色环保、低碳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供给。”他说,当然,建设过程中还需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因此要打造各方面协同发力的平台,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融合、国家工程实验室创新中心,这些方面也都离不开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和环境学科的再优化、再提升。
据悉,环境技术大会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在促进环境技术政企交流,供需对接,跨界合作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推动绿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原标题:《2025中国环境技术大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最高频用词》
栏目主编:戎兵
本文作者:文汇报 张天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