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减少主动思考?上海市教委主任建议合理运用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教学、研究,随之而来的是对人类技能退化的担忧,部分高校也出台了对AI使用的一些限制。如何更好地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减少主动思考?

今天(4月21日),上海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由上海广播主办的“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当前,新技术快速更迭,知识复杂性、多样性剧增。对教育来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个性化学习体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到,AI是一把双刃剑。

“AI能够快速给出答案,但容易导致学生跳过深入思考过程,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建议合理运用AI工具。”周亚明介绍,在大学,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在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的同时,对相关使用范围和要求作出了明确规范。比如,复旦大学出台了《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上海交大出台了《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的规范》、华东师大推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等。

“在中小学,我们鼓励校长和教师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开展备课、教研、管理、评价等,针对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要形成明确规范,在大规模应用前,我们有一个专业委员会,对AI进入课堂教学一线的情况作出充分研判,确保规避AI对学生深度思考和思维形成造成负面影响。”周亚明说。

原标题:《如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AI、减少主动思考?上海市教委主任建议合理运用》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许沁

题图来源: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