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执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
乘组包括2名航天驾驶员和1名飞行工程师,陈冬即将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
今天(23日)召开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值得关注的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日恰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纪念日和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给这次任务增添了新的承载和特殊意义。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55年后,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之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奔赴“天宫”,跑好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接力赛”。
据介绍,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五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与公益活动,以及空间站搭载实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林西强介绍,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其中,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神舟二十号乘组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截至目前,我国已顺利实施了20次航天员出舱活动。我国出舱活动技术日益成熟,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例如,航天员单次最长出舱活动时长达9小时,创造世界纪录;飞天舱外航天服已顺利保障19次出舱活动,单件航天服最高使用量达17次,已超过3年、15次的设计指标,依然性能良好、状态稳定;机械臂通过独创的双臂级联和爬行设计,实现了空间站舱体外作业全域可达;天地协同支持体系更加完善,为出舱活动方案制定、进程控制、跨系统协同和应急处置等提供了有效专业支持。
我国第四批航天员训练情况如何?林西强介绍,第四批航天员自2024年8月入队以来,按计划开展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训练和部分专项训练。在取得飞行资质后,他们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飞行乘组中将陆续看到他们的身影。”此外,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此外,今年2月底,中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以后,目前正在开展巴基斯坦航天员的选拔工作。最终将选拔出2名巴基斯坦航天员来华参加训练。根据中国空间站的飞行任务规划与合作实际进展,1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将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加1次联合飞行。
林西强还介绍了我国载人登月任务有关情况。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前期,我们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林西强说,后续我们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原标题:《神二十发射窗口意义特殊,第四批航天员和登月任务也有新进展》
栏目主编:李晔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俱鹤飞 余晨扬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