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间谍论”的本质是能力不足

“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因为海归派里有间谍。”4月22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的这番“海归间谍论”,在舆论场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留学生群体中有间谍吗?的确有,我国的留学生群体,一直是境外谍报机关重点渗透的目标之一,一些人禁不起诱惑主动投靠,或是上当受骗被动遭到策反。但问题是,他们只是留学生群体中的“沧海一粟”,而且这一风险对于其他群体而言也没小多少,理论上谁都有可能会遇到。

4月15日是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一批典型案例。被策反的对象除了留学生之外,还包括公职人员、科研人员、外派人员、旅游博主等等,甚至连董女士所在的企业家群体同样存在风险,如果都按照她的说法一杆子打翻一船人,那么能够放心培养的对象基本上是找不到了。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是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所在。董女士的观点和支持的声音,既体现了近年来国家安全教育已经发挥作用,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也表明这项工作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

我们要通过建立机制和加强教育,在每一个社会环节、每一位公民的意识上筑起安全网,也要引导公众,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筑网的目的是过滤泥沙,而不是拦河断流。

当今世界竞争的本质,是对高级人才的争取。前不久美国某州众议员提议要全面禁止中国留学生签证,原因也是所谓“国家安全”,遭到了美国国内强烈反对,认为此举是要将人才拱手让人。同样的,“海归间谍论”也是仇者快亲者痛,这种把小孩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傻事,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

对于“海归间谍论”,董女士的解释是,因为分不清谁是谁不是,所以选择全部不用。这样的困扰其实是可以通过机制建设来解决的,需要一扇国家安全防线的“安检门”,企业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国家应当为其赋能,帮助企业打消顾虑,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各类人才。

总而言之,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把人才推出去,是缺乏自信。能够网罗天下人才为已用,既确保安全又能用人不疑,才是国家强大的真正体现。

原标题:《“海归间谍论”的本质是能力不足》

栏目编辑:潘高峰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