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潮是河海交界处普遍存在的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多发于冬季或干旱的季节,由于上游淡水河流量不足,海水沿着潮汐通道向上游推进,海水倒灌入河口形成咸潮,造成河道水体变咸。
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史家明今天(4月29日)做客“2025上海民生访谈”时透露,去年四季度至今,咸潮对上海的侵袭没有停止过,有20多次,但上海汲取了2022年史上最大咸潮的应对经验,通过精准调度供水等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市民群众没有明显感受到咸潮的影响。
今年底明年初有没有再次遭遇特大咸潮的可能?史家明表示,目前还在监控,从现在的气象预报来看,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些旱情,会不会明显影响上海原水供应,要进一步研究才能作出判断。
这些年,上海一直在增强应对咸潮袭击的能力,“再出现2022年那么大的咸潮,上海可以更从容地应对”。
一方面,上海加强水源地外源污染风险的联防联控。目前,上海的原水有两大来源:长江和太湖(黄浦江),在上面航行的船舶如果倾覆、破损,就可能泄漏燃油、危化品等污染物,影响原水的采集。
史家明介绍,水务、生态环境、交通海事等部门已与自来水企业等单位建立了信息互通机制,在高风险船舶进入长江或黄浦江取水点上游甚至更早阶段就掌握信息并监控。
另一方面,加强水源地之间的联通,在危机出现时,能够实现“一方缺水,多方支援”。
史家明透露,原水西环线、青草沙—陈行水库连通线等主体工程计划2027年通水,到2028年,上海取自长江、太湖的水源实现互联互通。目前,上海每天能够生产的自来水量可以充分保障上海城市生产生活所需,供水能力达到日均供水量的1.5倍。
此外,上海还对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长期运营所沉积的泥沙进行了疏浚,并推动所有自来水厂实施深度处理工艺改造,今年将覆盖全市所有38家水厂,进一步提升上海抵抗咸潮侵袭的能力和自来水供水品质。
溢流污染,是指雨水或污水超过管网或处理设施承载能力时,直接排入环境造成水体污染的现象。目前,雨季的溢流污染已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水污染问题。
在上海举行的2025环境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表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雨季溢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雨污管道混接,大量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排入河道。一项针对中国雨天污染机制机理的研究指出,雨季溢流污染约有六成的贡献来自管道内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引发的雨季污染会引发多类水质风险。
史家明介绍,去年上海开展了新一轮雨污混接的普查整治,排查了将近2.8万公里的城镇公共排水管道和1.7万公里的农村污水管道,发现雨污混接点7000多个,整治了1100多个,剩下的将在今年攻坚。
据悉,这些雨污混接点集中在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内,对水环境冲击较大、给污水厂增加不合理负荷较重的点位将优先实施改造。
一些沿街小餐饮业主也存在雨污混接混排行为,如果污水未经过隔油处理,隔一段时间就会造成管道淤积堵塞,影响附近小区、单位排水管网的健康运转。因此,《上海市排水管理条例》要求从事餐饮等行业经营活动的主体要办理排水许可证,其排水活动纳入日常管控。
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进行排水,核实后将严肃查处。近期,水务执法部门查处了一例雨污混接案例,某小区物业在垃圾箱房旁设置了洗手池,接入小区雨水管网排污,这是典型的雨污混排行为。执法部门对该小区物业给予警告处罚,并指导物业全面排查小区内部雨污混接混排情况。
原标题:《史上最大咸潮再次出现?上海水务部门回应》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