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篇2017年的医学论文在网络广为流传,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某护士。论文中提到,该院一年中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中,男性占比高达70%。
如果内容属实,这篇论文的作者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发现大批男性患者罹患子宫肌瘤,绝对是生物学史上最大奇迹没有之一。但很显然,这是在胡说八道。
5月5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此发布情况说明,表示经查该论文存在学术不端,作者已被处分。
这事情还没完,有记者去中国知网查询后发现,多篇妇产科论文中屡现男性患者,除了子宫肌瘤,还包括卵巢囊肿和宫颈癌,一个敢乱写,一个也敢乱发,堪称当代卧龙凤雏。
我非常怀疑,在论文发表前,作者是否认真看过自己的作品,因为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不会写出这种惊世骇俗的内容,更别说是医务工作者。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论文的评审机制显然也成为了摆设,让这些质量连AI生成都不如的论文出现在专业期刊上,是对专业的严重羞辱。
但话说回来,为了评职称糊弄一篇论文,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各行各业,大批的基层工作者,为了应对职称评审,不仅要在岗位上挥汗如雨,更要为了论文呕心沥血,两头根本无法兼顾。
由此造成的弊病,就是大量粗制滥造、生搬硬凑、毫无学术价值的论文,被发表在某些根本不会有人看的学术期刊上,更是催生了所谓“职称论文利益链”,成为了某些人发家致富的工具,这显然是背离了设置职称论文制度的初心本意。
“男性屡患妇科病”背后的学术不端固然应当批评处理,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天下苦“唯论文论”久矣。职称代表着的专业主义,不一定非得用论文数量来证明,在某些学术属性不高,偏重实践的岗位,能否采用更为多元的方式开展职称评价?相信通往专业殿堂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
原标题:《“男性患子宫肌瘤”背后的无奈:天下苦“唯论文论”久矣 | 锋面评论》
栏目编辑:潘高峰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