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作为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
7日下午,北京市举行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新闻发布会。
主体赛事+外围赛事
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华介绍,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总体设计为主体赛事+外围赛事。
主体赛事,包括竞技赛、表演赛和场景赛,共计三类19个项目。通过这些比赛项目,展示机器人应用技术的多样性、创新性与实用性。
一是竞技赛,参照人类传统体育项目,设置了11个赛项。其中,田径7项,包括100米、400米、1500米、4×100米接力、100米障碍赛和立定跳远、原地跳高,还有自由体操和2v2、3v3、5v5足球赛。这些项目,重点考验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协调性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表演赛,设置了单机舞蹈、群体舞蹈2个项目。通过艺术编排、音乐配合与动作创新,展示人形机器人全身实时协同控制和群体协同能力。
三是场景赛,聚焦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场景,设置了工业场景、医院场景和酒店场景共三类6个项目。其中,工业场景包括工厂物料搬运与整理,医院场景包括药品分拣与分装,酒店场景包括迎宾与清洁服务。通过这些应用场景,展示机器人的实用技能和智能化水平。
外围赛事,安排了3个项目,包括非人形羽毛球、篮球和乒乓球。
比赛过程不允许更换机器人
张华介绍,参加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机器人应满足以下六个条件:
第一,参赛机器人是参赛队自研或采购的机器人。
第二,机器人是一个独立整体,不得分离为多个子单元,或是用软缆连接的子单元,不得在比赛场地内设置标记物。
第三,机器人应具有躯干、上肢、双足,有效重心到足底的最大伸展距离为身体高度的40%-70%。其中,场景赛比赛项目机器人的下肢可采用轮式或双足式。
第四,机器人应自备能源,但不得使用具有危险性的任何能源。
第五,机器人控制方式可以选择手动遥控或完全自主控制。其中,手动遥控(包含半自动)只能采用无线遥控方式,由操作人员在指定区域进行遥控指挥;完全自主控制,除发送开始指令外,计时阶段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人工介入,全程由机器人自主完成。自由体操、单机舞蹈、群体舞蹈比赛项目的控制方式,必须是完全自主。
第六,比赛期间的网络由各参赛队自行提供。
他介绍,对参赛队伍的要求主要有四点:
第一,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俱乐部、其他社会组织等均可报名。
第二,每个参赛队可以报名参加多个赛项,可以使用不同的机器人参加不同赛项,但比赛过程中不允许更换机器人。
第三,比赛期间每个参赛队最多允许2名参赛队员进入比赛场地。
第四,除4×100米接力赛项可由不超过4个参赛队联合参赛,其余所有赛项仅允许参赛队独立参赛。
比赛项目紧密结合人类生产生活
张华表示,借助体育赛事,展示现阶段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水平和下一步发展方向,同时兼顾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赛事的表演性、观赏性,是在设置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比赛项目时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北京市体育局、市经济信息化局组织下,北京市田径协会、体操协会、健美操和体育舞蹈协会的竞赛专家团队,会同赛迪研究院的机器人技术专家团队,结合人类体育运动项目特点和现阶段人形机器人技术成熟程度,历时两个多月,围绕比赛项目设置、参赛标准、评分规则等关键内容进行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本届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和竞赛规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适度参考人类体育竞赛项目,展现现阶段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
本届机器人运动会赛事中,田径、体操项目,参照人类传统体育项目,测试机器人的速度、平衡与复杂地形适应能力;足球项目采用多机协作模式,考验机器人的动态感知、路径规划与团队配合能力。通过模仿人类运动形式,推动机器人机械结构优化、运动算法升级,展现的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机和谐发展、服务人类美好生活场景。
二是紧密结合人类生产生活,探索机器人实用化场景。
场景赛是本届赛事的一大亮点,三个项目都来源于真实场景,为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实践案例。
工厂场景中,物料搬运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将进气门物料箱和排气门物料箱,从线边料车搬运并分别摆放至智能料架上。物料整理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将一个物料箱中的进气门物料,尽可能多地整理放入另一个物料箱中。
医院场景中,药品分拣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依据处方要求,从药品架取药并放置在工作台上。拆药分装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将板装胶囊药品中的胶囊拆装,并放入药品分装盒中。
酒店场景中,迎宾服务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将酒店门厅入口位置的拉杆箱,通过行李运输车推送至客房区,并分别摆放在房间门口。清洁服务技能项目设定为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推门进入酒店客房,将客房内的矿泉水空瓶、纸团、一次性食品盒等垃圾放入垃圾桶,关门离开。
人形机器人半马后为何要办运动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主要展示和检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续航能力、结构稳定性、关节可靠性等体现运动能力的核心性能,可以通俗地说,主要是考验人形机器人的“体能”。
此次的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通过更加丰富的赛项设置,进一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和“体能”的综合能力和融合水平。机器人在参与各类赛项过程中,需要在动态环境中完成感知、决策、执行的长程复杂任务,对机器人的智能化、自主化、通用性和泛化能力要求更高,更能体现机器人执行任务的能力。
组委会还提出了几个围绕真实场景打造的竞技项目,这些场景都是一线实践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专门提出的,有一些场景对机器人有非常大的挑战。在这个竞技当中,大家能够看到人形机器人现在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具备什么能力,机器人距离我们理想设计状态还有多远。
他表示,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可以预想,今年的短跑冠军有可能化身为首先冲入火场的消防队员,今年的足球冠军队有可能是未来生产线上协同工作的工作班组。
原标题:《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在京举办,适度参考人类体育竞赛项目》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王成浩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余晨扬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