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个月,抖音网红“柴怼怼”发布多则视频,指控知名零售企业胖东来以“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称其玉石产品“成本几百元却售价数千至数万元”,引发舆论热议。胖东来迅速回应,公开2025年一季度和田玉销售数据,销售额2190万元,毛利率20%,并开放第三方检测,承诺消费者可凭权威机构鉴定结果全额退货。然而,“柴怼怼”并未停止质疑,还号召粉丝组建“维权群”联合鉴定。
事件持续发酵后,4月25日胖东来以“商业诋毁、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柴怼怼”,索赔不低于500万元;5月3日,抖音平台认定“柴怼怼”29条视频侵权,下架内容并限制账号权限一个月。但截至此时,侵权视频已累计播放超千万。同时,许昌市场监管部门检查胖东来玉石业务,确认其销售合规、毛利率符合声明数据,平息部分舆论质疑。但胖东来官网于5月6日关闭,再次引发猜测。
事件中,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态度强硬,呼吁法律严惩“网络碰瓷”,整个过程也引发公众对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与网络生态的持续讨论。
一方面,事件折射出流量经济下舆论监督与商业竞争的复杂博弈,暴露了“不负责任抹黑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潜在威胁。放任此类行为蔓延,企业需耗费大量精力应对不实指控,从胖东来创始人“考虑关停企业”的极端言论中,看出面对恶意攻击的无奈。另一方面,以“打假”为名的流量炒作,也有“伪监督”“实流量碰瓷”之嫌。数据显示,“柴怼怼”关联的17家存续企业中,多家涉及珠宝业务,玉石单品售价近2万元,近90天直播带货销售额达50万至75万元。
社会上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恶意揣测从来不是新鲜事。今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剑指侵害企业名誉权的“唯流量”“抹黑”“黑稿”等行为,意在正视并纠正这些虚假、抹黑、偏激言论,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平台监管的重要性,完善内容审核与处罚机制已迫在眉睫。不负责任的网络攻击不仅损害单个企业,也会侵蚀社会对民营经济的整体信任,健康的营商环境需要“双向保护”——既要鼓励公众行使监督权,但也要明确“商业诋毁”与“舆论监督”的界限,防止“伪正义”、“恶意抹黑”成为扼杀企业发展的无形之手。
原标题:《胖东来与网红“柴怼怼”真的只是互怼吗?|视频评论》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谢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