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年初爆火后,“AI公务员”成了不少省市政务改革的重要一步,连带着不少公务员写材料也开始用上了AI。有地方就发现,收上来的公文材料充满了AI味满满的冗余描述,给材料去水,成了个新问题。甚至还有公务员彼此交流,哪款AI适配公文写作。
说实话,AI接入不少政务服务,便民之余,也意在协助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提高办事效率。面对繁重的材料工作,一些公务员用AI训练好的语言模式,打样一个初稿再进行修改,从现实来说无可厚非。
更进一步讲,一些过度留痕、事事汇报的情况确实存在,给基层增加了很多负担,甚至很多材料到底有没有“留痕”价值,递交上去到底有没有人看,都未可知。执笔的公务员更是苦无话硬写久矣。如果本身就没什么干货,硬要吹出花来,人可能还真没有AI会找词。与其这样“双向糊弄”,上级部门倒不如仔细考虑一下这些材料的必要性,减少不必要的材料,真正给基层减负。
但是,如果是真正需要调研、思考得来的公文,AI的效果恐怕就远远逊色了。有过走访调研经验的估计都有类似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真正深入一线走访调研后,常常会涌现出切实的发现和成果,这对于公务员来说,本身就有很多可写的内容,压根没必要上AI去硬写。花费大量时间调教、润色AI的产出成果,最终还不如回归实实在在的人工,真情实感地写作。
问题是,一旦调研少了,而AI用起来又那么方便,这就导致了一种更糟糕的现象:大量公文变成了堆砌而成的工作总结和成就汇报,文本上确实精致漂亮,却很难看见对于真现象、真问题的体察。对未来工作如何部署、下一步有何考虑,更缺乏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思考。
政府公文指向的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这恰恰最需要来自一线的真实声音。一个应当确立的共识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政策类公文写作中,不能轻易把人脑交给AI。
其中有很现实的考量。在实际应用中,AI幻觉一直是个大问题。编造数据、信息来源不可靠、细节失真等“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AI可能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引导来编造取悦于使用者的信息。此前,网络上“80后死亡率突破5.2%”等AI生成式谣言,也已经引发过多起舆情事件。试想,如果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以AI编造的信息来作决策,引发决策失误,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公共政策具有特殊性,事关千万人的切身利益,每一处细微的表述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于真实具体的个体身上,自然要慎之又慎。
而反映到文本层面,用“一字千钧”来形容不为过。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和编写必然要基于最准确最及时的实际情况,建立在扎实可靠的调研之上,只有掌握了一手真实的信息,政策才能更为精准有效,这是再智能的AI大模型都无法代替的。
从底层逻辑来看,AI生成内容无非是“以文生文”,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生成新的内容。即使迭代再快速的模型,相比纷繁复杂且处于时刻变动中的现实来说,也总是滞后的。对政策制定来说,适用于一时一地的内容,未必适用于另一时一地。如果一味问AI要解题的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最后的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现代的治理模式和思维,并不排斥新技术的运用,问题在于有没有用对地方。
事实上,从今年2月起,DeepSeek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已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已逐步实现公文智能起草、格式自动规范、内容校对等全流程自动化,有统计显示,DeepSeek让公文处理效率提升了60%以上,错误率降低了70%,这是实打实的技术赋能。
但在技术背后,更重要的是在技术诱惑下保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意义,在AI时代,也毫不过时。
原标题:《公务员用AI写材料,有何不可》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顾杰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