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高起点谋划“十五五”发展举旗定向。本报约请智库专家撰文,就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高水平谋划好上海“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
“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谋划好“十五五”的重点任务之一。
优化区域布局,既是应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做好优化区域布局这项系统工程,既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又要立足资源禀赋、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等基础条件,通过推进各类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进而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新质生产力布局,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是依托中心城市及核心城市打造国际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利用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创新联盟、创新走廊及创新带等方式实现以点带面、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等路径,打通区域发展“经络”,更好地发挥创新驱动力、产业辐射力和龙头带动力,实现“核心突破-多点支撑-全域协同”的经济空间格局。
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立足国家战略及产业发展的内生需求,以产业集群和协同集聚为目标,实现产业的差异化空间布局、梯次式分布、链条式配套、融合化发展,并拓展产业广度、提升产业高度、增强产业韧度。依托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及经济走廊等重点区域,优化产业生态,共绘重点产业链图谱,组建产业链联盟,推进跨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合理的产业梯度和紧密联系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及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
三是优化全球战略开放布局。推动形成与区域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区域开放布局,优化不同区域开放的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及各方面合作,积极融入和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体,探索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以核心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产业链关联及人文往来等为依托,汇聚全球高端要素,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与发展新格局。
“十五五”期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驱动先行者,就要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优化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探索新经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要提高战略视野。上海“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谋划,要“跳出上海看上海,站高一步看上海”,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任务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上海的发展要“区域协同”,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一体化通盘谋划和顶层设计,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引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开拓新局面。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持世界标准,瞄准国际标杆,构建高层次全球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国际科技开放创新生态改革试点,在更深层次探索经验、树立样本,在更广范围和更大领域担负“挑大梁”重任。
二要提升功能定位。上海在“十五五”期间既要强化自身“五个中心”能级,又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通过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功能辐射带动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发展。
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持续优化市域空间新布局,在区域内形成错位发展的协同效应,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适配空间载体和空间治理模式。要充分利用上海在对外开放、人才集聚、数据资源与场景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将自身优势资源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特色产业结合,加强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把上海打造成为外省市甚至是国际上的“科研飞地”,形成与其他地区的科技协同创新,以带动相关地区的科创能力,缩小创新能力差距,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原标题:《“十五五”大家谈 | 优化区域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陈瑜
本文作者:刘乃全 裴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