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准新郎突然去世!正筹备婚礼,为救他上百人献血

5月16日,用户“泗水刘馆长(公益文化)”发布视频称,28岁准新郎马某在15日去世。据悉,马某是在返乡筹备婚礼期间食物中毒,最终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知情人曾表示:“他5月8号要结婚了,5月1号回家商量婚事时食物中毒。”

有媒体记者获取的一份马某病情介绍显示,其于5月8日入院。病情介绍称,患者于2025年4月29日在家中进食大量患鸡瘟及过夜鸡肉后出现发热,伴头痛,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布洛芬及板蓝根等药物,体温降至正常,患者未在意。

6天前患者出现腹胀,全身倦怠乏力等症状,自行服用益生菌及五石茶,症状无好转,2天前出现意识不清,为求诊治遂就诊于济医附院,诊断为肝衰竭,肝性脑病。5月7日转入ICU给予血浆置换一次,为求进一步诊治到齐鲁医院急诊,以肝性脑病,肝衰竭,急性胰腺炎收入院。

曾帮助过马某的志愿者刘先生称,据马某家属和他交流,家属怀疑是聚餐食用的鸡肉可能未彻底煮熟或本身属于瘟鸡状态,也或许是鸡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导致中毒。“他可能吃的比别人多一点,然后没有及时就医,导致病情耽误了一些,等他感觉很不舒服再去医院的时候,就成了这个结果了。”

志愿者为马某献血 图据泗水县红十字会

据刘先生介绍,5月12日晚11时左右,马某的亲属向其所在的泗水县红十字泉乡救援队求助,称马某治疗每日需3000多毫升血液,亲友献血已无法满足需求。

随后,泗水县红十字泉乡救援队连夜发布无偿献血公告,动员红十字救援队队员和志愿者,同时招募社会爱心人士进行爱心献血救援。

刘先生在核实完病情后,连夜组建志愿者群,在次日清晨就召集36人赶赴济南献血。经筛查,16人符合条件,共捐献近6000毫升血液。随后两日,社会各界上百名热心人士陆续加入献血的队伍。

刘先生称,马某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其父为刚退休的矿工,母亲系普通务农的农民,前期治疗费用已花费超20万元。得知这种情况,刘先生在13日组织献血回来后,就又组织了捐款。

据泗水县红十字会消息,为了保障后续用血,红十字救援队又招募献血志愿者60余人在爱心献血群待命,并发动爱心志愿者、爱心单位、村民累计通过自愿方式为病人家庭募捐爱心款120余笔,累计6万余元。

刘先生告诉记者,马某已经安葬于老家,后续如果有需要的话,他们会再提供帮扶。

近期容易发生哪些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随着春季气温回升,部分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监测数据显示,每年3月以后,由毒植物、毒蘑菇以及微生物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显著上升。

家中容易发生哪些常见食品安全风险?

家庭是每个人每天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发生场所。家中常见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原料不安全

春季最常见的食物原料风险因素是采摘食用有毒的野菜。一些有毒野菜和我们平时的菜外观上很相似,比如毒芹和水芹,钩吻和金银花,它们长得很像,普通人难以区分,一旦误食容易引起中毒。有些野菜含有微量的毒素,如果烹调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有可能引起中毒。

另一个春夏季常见的食物原料风险因素是毒蘑菇,食用毒蘑菇可能引起中毒,甚至会导致死亡。针对以上风险,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不认识或不熟悉的野菜和野蘑菇。

商陆全草有毒,嫩芽容易被误认为是菠菜而采食,导致食物中毒,图片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做饭操作不当

在家做饭的时候,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因为微生物交叉污染导致食源性疾病。

生肉、水产等生鲜产品可能会携带不同种类的致病菌,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细菌容易在食材当中滋生,并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

如果刀具案板生熟混用,冰箱生熟食物混放,导致生食蔬菜、水果以及熟食这类不需要再加热可以直接食用的即食食品被污染的风险增大。

预防这类食源性疾病,只要做到食品安全五要点: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安全的温度、安全的水和食材,就不会给这些致病菌可乘之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一定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并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食物中毒的正确处理方法

对清醒者需要立即催吐

饮用糖盐水以补充丢失的水和电解质

症状较轻者要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重者立即就医

将食物样品或呕吐物带到医院鉴定

尽量让患者左侧卧位

综合自中国新闻社、极目新闻、大象新闻、红星新闻、中国疾控中心

原标题:《28岁准新郎突然去世!正筹备婚礼,为救他上百人献血》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韦嘉维

本文作者:大河报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