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回忆五年前一同交流垃圾分类工作的情景,肯定上海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近两年来,上海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新时尚”的深入人心,直接体现为生活垃圾的“三增一减”。上海市绿化市容局5月1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日均分出可回收物7973吨、有害垃圾2吨、湿垃圾9233吨,比2019年上半年分别增加1.97倍、14.3倍、0.69倍;日均清运干垃圾17240吨,比2019年上半年减少15.7%;湿垃圾分出量占干湿垃圾总量的35%左右,是比较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黄金比例”。
这意味着,在全体市民的坚持下,越来越多生活垃圾“远离”干垃圾桶,被分类投放到了正确的地方。去年,上海居住小区、单位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一项18万人次参与的调查显示,96%的市民给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五星好评”。
环境更整洁
人民公园内,筑桥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史美岑展示了自己分类的成果——用废纸搭的鸟窝和猫窝,“校园里的小鸟、小猫已经住进去了,垃圾分类多有意思呀!”
因为“有意思”,所以分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将满六年,对垃圾分类有自己理解的小美岑用坚持回应了不少人对于上海垃圾分类能否持之以恒的疑惑,也道出了蕴含的朴素道理——人们知道并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与意义。
对年纪比小美岑大了几十岁的陈国堂而言,垃圾分类的意义在于不影响生意。沿街商铺垃圾要从店里拖到马路边等待清运,但以前垃圾车什么时候来没有准信,垃圾桶游街时间越久,异味、影响市容等问题对商铺和周边居民的困扰就越大。
黄浦区设置的两条“垃圾清运专线”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120多家沿街商铺被编入两条清运线路,只要查看微信小程序,就能提前15分钟或5个站点知晓清运车即将到站,精准控制垃圾桶游街时间。“如果临时有事要变更,直接在小程序里发信息,很方便。”陈国堂说。
垃圾分类是关乎市民群众生活的“身边小事”,也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关键大事”。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郜红建表示,通过调研,垃圾收运扰民是市民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症结为清运作业不科学、设备技术落后等,已排摸出扰民问题特别突出的100个点位,开展集中综合治理,截至5月7日已完成9处。
相比沿街临时摆放的垃圾桶,小区垃圾箱房及周边的环境更引人瞩目。五六年前,上海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分类新要求,但多年高强度使用后,普遍出现了老旧、破损、脏污等问题,影响居民分类积极性。
近两年,一种外观看起来像洗衣机的垃圾桶推广到全市30多个小区,“洗衣机”其实是一个罩在垃圾桶外的壳子,前端带有感应设备,识别到有人站在前面,“洗衣机盖”就会打开。
在杨浦、浦东等区,20多个小区用了另一种智能设备,居民只要点击一下“悬浮”在空中的开门按钮,一旁的箱门便自动打开。
许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跃辉表示,垃圾分类实施以来,居民普遍反映投放过程又脏又不方便,垃圾箱房改造时安装了“光影成像”功能,既解开“扔垃圾怕脏手”的心结,又能让人下意识地想一想这次扔的是什么垃圾。
用分类换来更整洁的环境,这样的意义特别有说服力。上海正在全面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投放环境,配套完善洗手、除臭、通风、遮阳防雨、照明等功能。到今年底,全市将累计完成2.1万余个投放点的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的专项更新。
史美岑介绍自己造的猫咪爱心屋。 陈玺撼摄
用手点一下空中按钮,垃圾桶自动开盖。 陈玺撼摄
投放更方便
限定投放点和时间,能确保有限的人力对投放者的分类情况进行高效监督,逐步将外部监督压力转化为投放者内心分类的自觉。
然而,当制造“麻烦”的目的已基本达成,大多数人养成了分类习惯,是否该把“方便”还回来了?
今年“五一”假期,上海绿化市容部门作出回应,倡议全市试行“节假日投放模式”,各个小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延长投放点位开放时间,具备条件的,24小时开放,或从早上开放到晚间。
徐虹路南丹路路口的垃圾箱房在“五一”假期将开放时间从每天7时至9时、18时至20时30分改为24小时开放。家住徐虹路110弄的志愿者薛依萍表示,实际效果远超预期,本以为没人盯,箱房外会有不少落地垃圾,但五天下来只有些零星垃圾。
“垃圾投放点位的开放时长和落地垃圾数量呈明显的反比关系。”徐汇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曹丹俊表示,这让管理部门重新审视“定时定点”制度,跟不上居民生活规律、满足不了大家合理需求的规定应该有所调整,如果分类做得很好,完全可以通过让扔垃圾重新变得方便来激励大家。
黄家路上新开的“沪尚回收”惠民回收服务点也是为了让周边居民感到“越分类越方便”——在“家门口”就能投放可回收物,还能参观“变废为宝”展品、参加低碳环保活动。
黄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周淑慧介绍,分类习惯养成后,不少居民反映“收废品”渠道少、不方便,有些残余价值不低的可回收物舍不得直接扔“蓝桶”。截至目前,黄浦区已开放24个“沪尚回收”惠民回收服务点,居民离家15分钟以内就能交投可回收物,不想走路的,定期上门回收服务也能满足“收废品”需求。
截至目前,上海各地建成644个惠民回收服务点,“沪尚回收”小程序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32万,提供回收服务138万余单次。去年,上海高达43%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就是“从不方便到方便”激励促进垃圾分类的有力证明。
垃圾分类去向的日益“透明”,让老百姓意识到“努力没白费”,也是上海持之以恒做好分类的动力源。截至2024年,上海建成焚烧设施15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1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超过3.8万吨/日。市民每天分出的干湿垃圾都去了该去的地方,这是对大家坚持分类的最大尊重。
公众相信分类的努力“必有回响”,构建的价值认同“闭环”才最坚固。在上海,公众的坚持不懈反过来给收运处置体系打了一剂持续转型升级的“强心针”。今年初,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三期项目已实现进料调试运营,正式运行后,一期、二期、三期项目一起发力,可消纳上海每天产生的近一半湿垃圾,转化为用来发电的沼气,或者新型饲料、肥料等。届时,老港基地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
徐虹路南丹路路口的垃圾箱房。 陈玺撼摄
黄家路上的“沪尚回收”惠民回收服务点。 陈玺撼摄
价值更丰富
持续交出令人信服的答卷后,上海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持续挖掘垃圾分类的价值与意义,为“新时尚”永驻保驾护航。
双碳目标下,循环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研究指出,中国目前每年产生约100亿吨的碳排放量,其中45亿吨未来要依靠资源循环来实现减排。让资源循环更流畅,废品回收渠道的重塑以及提升循环再生产品的附加值,已迫在眉睫,而垃圾分类正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凌云街道的“绿主妇”们看来,分类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处置垃圾,更是为了物尽其用,推动源头减量,为生态环境减负。
“我们想让大家怀疑自己的眼睛,不相信它们是废品做的。”“绿主妇”环保项目负责人汤莹展示了分出的可回收物蜕变而成的精美手工艺品。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的循环市集上,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和VIVARecycle主理人迟君卿想到了一起。前者推出了废纺循环再生品牌,将学院每年产生的数百公斤废弃面料重新设计加工成充满时尚感的手提包、书签、首饰。后者在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结束后,回收广告吊旗,缝制成时尚包袋。
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指出,要打破循环产业的成本倒挂“怪圈”,从主动的角度而言,必须通过研发、品牌授权等方式,提高再生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可回收物的价值得到更大的认同,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做好垃圾分类提供动力,而且这是一种内生性动力,不依赖外部的刚性约束来倒逼。
激励垃圾分类,需要促进价值认同,但价值不一定是有形的,上海探索出了新路。
今年植树节前的周末,黄兴公园的广场上,20位年幼的摊主卖力地推销自家垃圾分类的成果——闲置的二手物品。这场爱心义卖所得,用来认养公园里白玉兰、广玉兰、银杏、海棠。“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的热情很高,垃圾分类积极的家庭优先预约,这种预约权说不上具体价值,但能促进垃圾分类。”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社会宣传科负责人潘玮表示。
近日闭幕的上海国际花展上,上海碳普惠平台鼓励市民捐赠乘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获得的碳减排量,抵消黄浦区主会场办展产生的碳排放,实现花展的碳中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来,垃圾分类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用“碳中和有你的功劳”对市民产生精神激励。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已达5%,在垃圾分类更有价值与意义的未来,还有更多美好值得期待。
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上,来自徐汇区凌云街道的“绿主妇联盟”展示了大型作品“治水大立人”。 陈玺撼摄
垃圾分类做得好,就能拿到认养证书,好开心! 陈玺撼摄
原标题:《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后,上海两年间有三大变化》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题图来源:陈玺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