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队主力选手王楚钦,昨天在多哈世乒赛混双比赛前,遭遇了一起令人意外且遗憾的“球拍受损”事件:原本性能完好的比赛用拍,在检测环节出现胶皮脱落,被迫临时更换球拍。尽管王楚钦与搭档孙颖莎最终克服干扰,顺利胜出,但围绕接二连三发生的器材“意外”仍引发广泛关注。
5月19日,王楚钦在比赛前检查球拍。
当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2025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混合双打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选手王楚钦的球拍在赛前检测环节出现受损情况。中国乒协赛后向国际乒联提出抗议和申诉,国际乒联回应要彻查此事。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乒乓球拍虽小,却是运动员赖以制胜的“关键装备”。高水平选手对球拍的选材、硬度、胶皮厚度及粘性都有严格调试,任何微小差别都会影响击球手感和临场发挥。对职业运动员而言,一块球拍不仅凝结着个人的技术习惯和心理依赖,更关系到国家队集体荣誉。让人为之扼腕的是,这已非王楚钦在国际大赛中首次出现球拍受损,连续两次的“巧合”背后,折射出赛事方与裁判组织在器材管理与保护环节的明显不足。
不能否认,大规模国际赛事往往需兼顾多方面事务,流程复杂、人员众多,难免存在操作疏漏。但是,正因为乒乓球运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专业化的赛事组织更应把对器材的检查与保管纳入“核心任务”,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落实相应规定。换言之,从器材检测到场地安保,每一个环节都应保持“零容忍”态度,不容出现丝毫懈怠。
笔者认为,赛事的相关负责主体必须敬畏“公平”,器材管理须有更高透明度——公平竞赛是体育精神的灵魂,尤其在世界大赛舞台上,对于器材的检测和保管若流于形式,任何微小的人为或意外因素都会引发巨大争议。一些不规范操作,例如缺少专人全程监督、未经授权随意触碰球拍、未使用安全防护容器或全程监控等,都可能给参赛选手造成损失,也让赛事公信力大打折扣;必须敬畏“职业”,细节落实应精益求精——职业赛场的竞争往往体现在最细节处,球拍上的一毫米偏差都能改变命运。国际乒联与相关组织在为全球乒乓球爱好者奉上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应意识到:伴随技术不断升级,选手器材的精密化程度也随之提高。要想避免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就要将器材管理理念从“追求合格”提升为“力求极致”,用高水准的流程把好“最后一公里”关;必须敬畏“运动员”,保障权益是赛事应有之义务——王楚钦在赛后采访时提到,连续两次球拍损坏已让其倍感意外与无奈。正因如此,中国乒协立即与国际乒联进行沟通,提出包括全程监督、更大更安全的检测容器、全程录像等具体改进建议。可见对于一项国际顶级赛事而言,保障运动员的器材安全与比赛权益,是赛事组织者责无旁贷的职责。而运动员用心备战的成果,也不应被非竞技因素侵蚀。
大赛的魅力不仅在于场上巅峰对决,也在于对每一名参赛选手的尊重。只有让所有运动员都能在“完整、公平、透明”的环境下倾尽全力,才能真正展现体育的团结和拼搏精神,让赛事的结果服众,也让更多观众体会到竞技体育的纯粹与美好。期望国际乒联及所有主办方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借此事件推进一系列规范举措,让球拍“意外”不再发生。
原标题:《这么巧的事真只是巧合吗?从王楚钦“球拍脱胶事件”说起》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