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现在,那两所高校的事情,总会吸引更多的关注。
比如说,因学生不报清北,班主任出言怒斥是“教育的失败”的相关学校,在引发舆论一阵哗然后,道歉了。
涉事教师的话语确实过激,但类似“不报清北就是对自己分数不负责”“老师劝你上清北是为你好”的想法,恐怕不在少数。更不用说,劝考生报如北大护理学等提前批专业、以增加学校名校考生人数的做法,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劝学生上清北说是为学生好,我相信这话也有真实的部分,但考虑到一个学校每年的清北人数是招生时重要筹码这一事实,要说老师的恼羞成怒、满屏如割袍断义般的话语里没有分毫私心、没有一丁点想到比如自己的名声或是可能的现实利益考量,恐怕也不够有说服力。
毕竟,如果真的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好,那就应该尊重学生在当下想要以就业或是兴趣为先,选择想读的院校和专业,而不是一味搏清北的一个可能性。老师的经验再丰富,也无法替代学生本人的意愿成为一切的价值坐标;“TOP2”的光环虽亮,但对于已经身在高分段的考生来说,也未必是能决定未来人生一切的要素。
这样的事情背后,说没有“唯清北论”,是不可能的。
往前看几年,对清北考生的大书特书,比今天还要夸张。不少企业甚至会高调给清北考生高额奖金,以蹭着高分考生的宣传,给自己的品牌增加影响力。尽管这几年对高分考生的炒作已经淡化许多,但从不少类似的民间操作来看,唯清北论、或者泛化一些唯名校论,依然有不小的市场。
但问题是,这样的心态,很可能催生另一个更值得警惕的问题:社会公众将上清北等名校的意义捧得过高,将这一抉择神圣化的太过,仿佛上了清北人生就一片坦途,反而可能让身处其中的考生在实现这一次冲刺之后,因为更现实的落差,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毕竟,即使上了清北,人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一些中学阶段全心投入学习的学生,在陡然进入理想学校后,反而失去了下一步的目标,找不到动力和价值;也有不少名校学生毕业之后,因为选择了平凡的岗位和生活,反而成了一些人口中“伤仲永”的存在。但即便对于名校学生而言,平凡才是生活常态,这并不可耻。
事情总是适合联系起来看。就在这两天,一篇名为《抢状元》的特稿在互联网广为流传。作者本人当年是省文科第三,亲身经历过招生组老师的“抢人大战”后,如今自己又加入招生组,经历了一系列精彩到如同谍战的“抢状元”大战。文中描摹出的两所顶尖高校的抢人姿态精彩纷呈,但作者辛辣地观察到,“在招生组,讲师教授们围着高分考生团团转;等到考生进入学校,考生们再想和老师聊人生聊理想,就需要提前约时间、看脸色了”。
如果嘴上说着为学生好,将进清北描摹为学生唯一能选择的上升通道,甚至社会氛围也不遗余力地赋予这种放弃心仪志愿只为上更好的学校的心态以正当性,那么当学生们进入名校后,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并不是特殊的那一个”的落差?又要如何重新校正面对各方压力之下被迫选择的名校专业,投入地开始大学生活?又要经历多少的自我探索和迷茫,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
高考志愿,归根到底是学生本人未来四年要经历的生活,尊重学生本人的意愿最为重要;大学四年,也不可能彻底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诸如此类的道理,已经是老生常谈,不值得再大书特书。但为什么直到今天,这样简单的道理,却依然难以被彻底践行?名校的光环太盛,有时候反而让人迷失了教育的初心,忘记了高考之后,再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写在人生的答卷之上。
外界的价值体系总会变动,十年前的热门专业如今可能会变成天坑,热门的高校也会有排名的起伏。我们所应鼓励的现代教育,是能要在怀疑和焦虑的时代,立得住教育本身的使命,是应当去除更多的干扰,指引一个年轻的灵魂发掘自身的志业。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代的青年人能更坦然地面对诸多变化,去在探索自我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替代的属于自己的阅历与知识。
原标题:《怒斥学生不报清北的老师,真是为学生好吗?》
栏目主编:简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