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百年风雨而持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深层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不仅在理论深度上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在历史厚度上镌刻着党的精神基因图谱,更在实践效度上锻造着民族复兴的时代伟力。这种立体化的精神维度,构成了思政课教学必须深耕的三大场域。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需要从理论深度、历史厚度与实践效度这三个着力点协同推进,构建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育人闭环。
在学理认知上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
思政课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50多名党员发展到如今党员总数突破1亿,从一个弱小的政党发展到今天百年正青春的活力大党,是什么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对大学生而言,这一转变是最直接的困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伟大建党精神内嵌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本土化。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经”来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走向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且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思政课要从学理上讲深讲透讲活“觉醒年代”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从理论生成的逻辑来讲,建党先驱是通过比较西方各类主义之后最终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良方”。伟大建党精神不是教条,而是先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结果。因此,要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各门思政课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道理、学理、哲理融于一体。从学理上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可以被转化成理论“为何行、何以行”的问题。通过理论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历史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升级。
在价值认同上厚植好革命传统的历史厚度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脉”,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其历史传承是思政课实现“以史育人”的关键。从树德里、南湖红船到井冈山星火,从长征血战到革命圣地延安,建党精神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这是革命传统的核心精髓和高度升华。伟大建党精神赋予了革命传统鲜明的价值导向,无数革命故事、英雄事迹背后都包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核。这些历史记忆有待于脱离孤立事件本身,从精神脉络的高度提炼革命传统的发展逻辑,进而转化为具有时代感召力的价值符号。这种核心价值符号通过重构革命传统的叙事框架,把零碎的历史事件整合为连续性的记忆链条,赋予革命传统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从革命传统的历史厚度把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价值认同培育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历史认知,更能激活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思政课教学中需要明确的是,历史厚度并非是简单的时间推演,而是时间维度的纵向延伸和价值维度的横向拓展相互作用的结果。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大党精神气质的时间印证,它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构建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因而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塑造着革命传统的历史厚度。在历时性上,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为之后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从建党初期的艰难探索,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浴血奋战,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传统与精神内核。在共时性上,伟大建党精神打通了革命传统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价值关联。革命传统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同样在当代社会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共鸣。例如“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在当今攻关科技“卡脖子”问题、抗击自然灾害、脱贫攻坚、维护国家安全等领域都有生动体现。历史之所以能够“主动”,恰恰是由于深厚的价值认同贯穿其中。
在知行转化上凸显出人民至上的实践效度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实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必须回归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伟大建党精神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直接指向了实践行动,为精神的外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张力和价值追求,突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立场和落脚点——人民至上。如何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呢?必然也要求青年学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认知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表明,认知过程和身体经验紧密相关,身体经验会反作用于认知结构。因此,理论习得、价值认同和实践转化也是一个螺旋交织、协同演进的过程,三者并非线性的因果链或先后链。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拥有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武装”,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实践的效度。
思政课应紧扣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热衷创新、追求实践等特点,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内核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具身化行动。这个转化过程应当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来引导行动方向,构建“内化—外化”交互的培育模式。一方面通过情境化实践来建构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知联结,可以利用如现场调研、情景剧、网络平台、虚拟现实等手段将抽象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沉浸式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反思性实践深化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认同,可以通过辩论、案例研讨、实践日志等方式,促进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思考升华。通过内外交互的模式帮助学生将外在的精神要求内化为稳定的价值准则,从而实现“行动自觉”的质变。
总之,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需以理论深度夯实认知根基、以历史厚度构建记忆纽带、以实践效度激活行动自觉。这一过程不仅是历史记忆的传承,更是青年与时代的对话,如此将有助于伟大建党精神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灯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青春力量。
(作者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基地研究员)
原标题:《思政教育如何实现“认知-认同-践行”的育人闭环》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刘迪
本文作者:王不凡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