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口高度集聚的空间实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活动的重要载体。人民城市理念不仅在价值论、主体论、方法论层面推进城市治理的范式革新,还在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精神重构、绿色发展等多重维度展现城市治理的实践创新,引领从传统“管理型”向现代“治理型”的转变、从“以城为本”向“以民为本”的价值升华。
「理论突破」
人民城市理念通过价值论、主体论与方法论的三重革新,共同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在价值论上,从“物本逻辑”到“人本哲学”转向——
传统的西方城市治理模式在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主导下容易陷入“物本逻辑”的窠臼,表现为资本主导城市发展、效率优先于公平、技术理性取代人文关怀等特征。这一模式将城市视为经济增长的容器或资本积累的工具,相对忽视了城市作为人类栖息地的本质属性,带来贫富分化、社会撕裂、生态危机等“城市病”。
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将人民性确立为城市价值的最高准则,颠覆了将城市简化为经济指标或技术产物的物化思维,实现了城市价值坐标体系的根本性重构。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城市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重视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正性和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的哲学高度与人文关怀。
在主体论上,从“单一管控”到“多元共治”跃迁——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管控为核心逻辑,社会活力不足,治理效能低下。人民城市理念倡导“人民城市人民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从单一管控走向多元共治。
其中,“共建”鼓励市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激发社会活力;“共治”推动形成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社会、市民等多方良性互动、协同治理的格局,政府部门角色更多向引导、协调和服务转变;“共享”则确保城市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更公平、更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方法论上,从“技术理性”到“系统辩证”超越——
西方城市治理模式将城市简化为可计算、可分割的技术产物,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短期化与功利化的治理困境。人民城市理念认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
在时间维度上,城市建设与治理不要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和成果,而应贯穿从规划、建设、治理、更新的整个生命周期;在空间维度上,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维空间的统筹协调,注重以系统思维推进绿色低碳、集约高效、人本导向的城市空间重构,致力于形成宜居、宜业、宜人的城市格局。
这种系统辩证思维通过对城市生命体的整体认知和系统治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对西方城市治理模式的深刻超越。它不仅是一种治理手段的升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跃迁,标志着中国城市治理正在走向更加成熟、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新阶段。
「四维体系」
人民城市理念作为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的本质特征,又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诉求。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精神重构、绿色发展四维协同创新,可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实践体系。
政治维度:党建引领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构建——
“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城市治理模式之“新”,突出表现为治理主体的转变、治理结构的发展与运行机制的优化,强调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的主体性地位。城市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治理格局,可以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技术维度:科技赋能打造城市智慧生命体——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市发展格局。这些技术不仅成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更驱动治理模式范式转变——从“经验驱动”走向“数据赋能”,从“粗放管理”迈向“精准治理”,开启智慧城市建设新篇章。
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时空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智能分析、高效响应推动城市风险治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测”转变;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路况,自动调控信号灯,缓解拥堵;智慧环保平台可以在线监测污染源,快速定位并处理污染事件。
文化维度:城市精神现代重构——
城市不仅是人口与产业的集聚空间,还是承载历史记忆、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念的精神家园。城市内部人类交往关系的建构、特色文化、精神特征、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等都凝结于悠久的城市历史之中,并通过特定建筑、空间、节日等表现出来,成为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各地更加注重保护城市历史、传承城市记忆、发展城市精神,努力让城市文化认同成为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比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创新,使城市既有现代化的活力,也有历史文化的温度,不断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生态维度:绿色发展制度创新——
城市生态是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影响生命体的有机运转,也影响人民的生命体验感和生活幸福感。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近年来,各地围绕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包括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推广绿色建筑标准等,逐步构建起城市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宜居、韧性、智慧、绿色的现代城市新形态。
下一步,要把绿色发展融入城市发展与治理全过程,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由此,不仅要打造蓝绿交织、清新宜人、水城共融的城市生态格局,还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城市绿色发展走深走实。
面向未来,要更加坚定地以人民性为魂、以中国实践为根、以复合治理为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人民城市实现理论建构与治理实践的辩证统一,实现从中国叙事到全球共识的跃迁,为人类城市文明贡献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董慧、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向金存)
原标题:《华中科技大学专家论人民城市理念的三重革新》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董慧 向金存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