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院骨科书写边疆医学“零的突破”

去年10月,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选派的骨干,成伟男肩负重托,踏上喀什热土,担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骨科关节病区主任。短短半年,他以精湛医术填补多项区域空白,更以“授人以渔”的赤诚,为当地锻造了一支生力军。

“让上海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喀什生根发芽,为各族群众筑牢健康屏障,这是我的初心,更是沉甸甸的使命。”成伟男从上海接诊新疆患者时的深切触动,到主动请缨奔赴喀什,他深知,援疆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通过“传帮带”,为边疆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队,让优质医疗资源如同坚韧的胡杨,深深植根于广袤的新疆大地。

技术破冰填补边疆医学空白

初抵喀什,干燥气候带来的失眠、鼻血未能阻挡成伟男前进的脚步。他迅速投入工作,将上海六院的前沿技术引入喀什二院手术室,书写着一个个“零的突破”。

首例“扎根式”肩袖重建术:面对巨大不可修复肩袖损伤这一难题,他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自体腓骨长肌腱“扎根式”肩袖重建术,不仅为饱受病痛折磨的阿女士带来新生,更一举将新疆在该领域的治疗水平推向国内前沿。

首例复杂膝关节韧带微创重建术:带领团队完成新疆首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及后外侧复合体微创解剖重建术,让一位依靠拐杖的年轻人重新挺立,重获奔跑的自由。

首例“超强韧带重建术”:为一位韧带严重损伤的17岁少年实施新疆首例“超强韧带重建术”,术后第二天即稳健行走的“健康加速度”,点燃了少年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每一项“首例”背后,是技术的跨越式提升,是患者重绽的笑颜,更是无数家庭重燃的希望灯火,生动诠释了上海医疗援疆的速度与精度。

“造血”锻造带不走的“本土精锐”

“援疆的成功,不在于我个人能做多少复杂手术,”成伟男深刻指出,“真正的标志,是本地医生能否真正掌握技术,独当一面。他们的成长,才是我们目标达成的勋章。” 他倾囊相授,从理论精讲到手术台旁的手把手带教,将上海六院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精湛技艺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喀什同行。

短短半年,他精心培养的徒弟们已能独立开展关节镜技术,标志着本土骨科微创治疗能力实现质的飞跃。这支在“造血式”帮扶下成长起来的技术过硬、能独立作战的关节骨科队伍,正是“带不走”的援疆成果最坚实的体现。

从校园到边陲筑牢健康根基

成伟男的使命远不止于手术室。他是健康理念的“播种者”:

护航青春梦想:走进学校,为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带去运动损伤防治课。“喀什的孩子有天赋、有热情,是足球的未来之星,”他深情寄语,“运动损伤不该是梦想的‘拦路虎’。我的使命,就是用专业知识护航他们的绿茵梦想,让科学的种子在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情暖边疆基层:利用休息时间,他跟随医疗队穿越戈壁、攀登高原,足迹遍及布尔津、乌恰、塔县、巴楚、莎车、伊犁,甚至深入边防部队驻地。每一次义诊都排起长龙,面对渴求优质医疗的各族群众,他耐心细致查体、讲解,将上海专家的温暖与专业,送到边疆“最后一公里”。

新平台擘画援疆新蓝图

成伟男的精湛医术、无私奉献与卓越的“传帮带”成效,赢得了广泛赞誉与深度信赖。近期,他被喀什二院正式聘任为院长助理。这一新角色,使他能更深入地参与医院管理决策,系统推动学科建设、优化流程、深化沪喀合作,将上海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和骨科发展经验融入喀什二院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提升医院整体实力,让援疆效益更持久、更广泛。

同时,他的学术影响力跨越地域阻隔。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改选中,他荣膺全国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这一国家级学术要职,不仅是对其专业造诣的肯定,更为新疆搭建了一座直通全国运动医学前沿的“学术金桥”。他得以将边疆特殊病例、临床需求带入全国视野,吸引顶尖专家关注支持;更便捷地将国际国内最新成果、技术规范引入喀什,加速本地学科与先进水平接轨,惠及边疆军民。

绘就健康中国边疆新画卷

一项项技术“首例”,是上海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输血”与倾囊相授的硕果;一位位成长的本土骨干,是“造血式”援疆扎下的深根;一次次深入基层的义诊科普,传递着医者仁心的恒久温度。院长助理与国家级学会副主委的双重身份,为成伟男在管理赋能与学术引领层面服务边疆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天山与浦江,因无数像成伟男这样的使者紧密相连,共同谱写着沪疆情深、守护健康、促进团结与发展的壮丽新篇,让胡杨精神在守护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原标题:《六院骨科书写边疆医学“零的突破”》

栏目主编:范兵

本文作者:文汇报 沈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