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八月,2025上海书展如约而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图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始终扮演着跨越时空、沟通心灵的桥梁角色。近年来,包括上海书展在内的国际人文交流,以及中国图书“走出去”和以书为媒的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已成为增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一、重大项目:构建对外交流合作的制度基石
自2003年起,中国正式推行出版“走出去”,相继启动了一系列资助与激励项目,旨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项目包括“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以及“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还有以企业和地区为抓手的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计划和边疆地区新闻出版走出去扶持计划,以及以传播渠道为重心的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等。这些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完善申报、评选、实施、评价等机制,为中国出版业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显著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感召力。
重大项目激发了各出版机构走出去的积极性。“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不仅为出版机构提供了丰厚的资金资助,涵盖了翻译费、版权费、推广费等多个方面,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税收减免、出口补贴等,有效降低了出版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成本和潜在风险。这些实实在在的支持措施,极大激发了出版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中国的出版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出版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重大项目拓展了国际营销渠道与国际传播模式。国内出版机构通过积极参与相关项目,获得了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紧密合作的机会,并借助国外一流出版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发行网络和营销策略,如中国图书海外春节联展等推广活动,有力推动了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广泛落地。而与亚马逊、巴诺等国际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则拓展了国际销售渠道,将中国图书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重大项目拓宽了中国出版的国际传播领域。当前,“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已扩展到以英文、法文、俄文、阿拉伯文、西班牙文等语种为主,德文、日文、韩文等外文版侧重于资助中外学界共同认可的经典名家,其他外文版主要侧重于服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和各国互利共赢事业。立项数量从2010年的13项,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257项。“丝路书香工程”最初以阿拉伯语、英语、俄语等联合国通用语为主,后又增加了越南、土耳其、乌尔都、格鲁吉亚等,基本覆盖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所有通用语种。从2015年至2022年共资助2921个项目,版权输出到87个国家和地区,涉及55个语种,形成国有、民营、海外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为提升中国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渠道。
重大项目助推中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品牌。中国出版机构通过精心策划和翻译,推出了一批反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图书进军海外市场。这些精品图书在国际出版市场上销量大、反响好、影响强,海外读者点赞多、评价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了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种版本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原创少儿读物、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及其对世界意义的书籍,常年受到国外欢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实物出口、版权贸易、数字出版融合、国际出版合作等多元的国际化合作模式日趋成熟,外译出版超百种学术精品图书,并建立起健全、稳定的版权管理机制和国际合作网络。
二、国际书展: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实体平台
国际书展,这一全球图书的璀璨舞台,不仅是各国图书的展示窗口,更是出版业交流互鉴、版权交易活跃的重要平台。中国出版界借此契机,向世界展现中国图书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自信风采。通过参与国际书展,中国出版界得以直接与海外出版商、分销商及广大读者面对面交流,拓宽海外直售路径,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紧握出版领域的最新动态与潮流脉搏。
在精准把握各大国际书展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中国出版界精心策划展会内容。新书推荐、读书沙龙、专家学者互动交流、学术研讨、访谈对话等活动层出不穷。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历经变革与创新,已发展成为集出版物展示、版权交易、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际化、综合性书展。连续举办二十载的“上海书展”,同样成为上海文化的金字招牌及国际出版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中国出版发行机构积极参与数十场国际书展,不仅亮相法兰克福、伦敦等国际大型综合性书展,还积极投身丝路沿线国家举办的书展活动,足迹遍布全球五大洲,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坚实桥梁。
以“阅读中国”为主题,一本本中国好书“漂洋过海”,登上世界舞台,吸引了众多国家的学者、专家的关注。中国出版机构在2024年伦敦书展,共展出3200多种涵盖政治、文化、学术、艺术等各领域精品图书。在2024年委内瑞拉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外文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等10余家出版社的390种、2000余册精品出版物亮相,是本次书展主宾国之外最大的国家展台。在伦敦书展上,《山海经:中国神兽图鉴》通过VR元宇宙技术,让海外读者沉浸式体验中华神话。
在参加国际书展期间,中国代表团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沙龙讲座、新书发布、作家学者对谈、活动体验等轮番上演,其中不乏中埃文学交流、中阿经典互译研讨、中法儿童文学对谈、中俄网络文学出版研讨、中拉文学出版交流论坛等高端对话,汇聚了中外作家、汉学家、翻译家、学者共襄盛举。如2024年伦敦书展首次设立中国专场路演,3位中国出版界代表重点介绍中国出版市场最新动态及发展实践,彰显中国出版行业的创新活力。国际书展让中外文明以书为桥,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璀璨舞台,展现了全球文明交融的独特魅力。
三、多元合作:构建出版业全球传播网络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出版业突破传统版权贸易模式,形成“资本+实体+数字”立体化出海格局。
资本、实体“走出去”中最为生动、最有影响的实践,是诸多出版机构纷纷在海外独资或合资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分公司,以建立本土化出版单位的方式开展国际出版和国际版权贸易工作,积极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全球传播。中南传媒入股法兰克福书展英国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与约旦阿克拉姆出版社合资成立约旦分社、接力出版社和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埃及分社等。截至2024年,我国出版机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超200家,覆盖欧美、东盟等重点区域,国内出版结构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渠道共建”的转型。
本地化布局还包括在海外积极布局中国出版物的展览、展示、展销平台。如山东出版集团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34个国家落地97家尼山书屋,5万余种中国图书落户“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常态化地服务海外读者,帮助他们阅读中国。
除推进线下的传播渠道,数字出版“走出去”项目、品牌、渠道、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优化和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海外分支机构、渠道或数字出版平台深度介入当地市场,并与海外优势出版资源开展广泛多元合作,坚持国际化、本土化、市场化运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中国内容出版物海外传播矩阵。
近年来,中国积极打造国际出版业的生态化协作,搭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成立“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委员会、“接力—东盟少儿图书联盟”、“南亚研究出版中心”、“‘一带一路’文学联盟”等交流平台,共同架起中外双方密切合作的桥梁。通过此类协作,中国出版界针对海外主流市场,加强选题导向,并有效利用国际出版资源,完善中国内容图书的编印发行环节,推动更多中国图书进入主流图书市场、走向世界;更进一步以书为媒,拓展教育、文化、学术、旅游、艺术等领域合作,多方面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书籍推动人类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在文明对话中书写未来。作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图书展会之一的上海书展,重点举办主题出版研讨会、国际文学周等活动,并强化文旅商体展融合。面向新征程,中国出版业如何“走出去”并实现提质增效,如何构建“出版+教育+文旅”的融合发展生态,如何完善国际传播评估体系,建立起从内容创作到读者反馈的全链条数据追踪机制,进而不断拓展全球影响力,将成为中国出版人的时代使命。
(作者分别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原标题:《以书为媒,搭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栏目主编:王多
本文作者:佘凌 张永广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