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 | 呈现超大城市党建创新的时代画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开展研究,是上海理论社科战线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阐释上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探索,去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策划和组织“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系列课题研究,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七个聚焦”战略重点,遴选知名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对上海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课题成果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并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首套丛书。本报今日介绍这套《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研究丛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理论社科战线立足中国国情和上海实践,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

近年来,上海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紧贴超大城市经济社会转型脉搏,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本书试图对这些改革创新做法进行深描,展现党建引领的实践逻辑和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为实现这一研究目标,课题组确定了一条重要研究策略:回到制度创新的时空情境中去“还原”各类党建创新举措背后的时代动因和诸多推动因素。

系统呈现基层党建创新的时代背景

本书的观察起点从社区党建创新开始。我们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的快速弱化,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初就面临着如何以新方式推动城市基层社会再组织的问题。社区党建的改革之路由此开启,城市基层党组织开始不断拓展自身的组织网络、不断增强自身组织与服务功能,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核心组织者。

几乎在同一时期,上海城市社会出现了诸如“楼宇社会”的高流动性社会空间,这些新型社会空间是创新和活力的重要载体。楼宇党组织开始发挥重要的流动空间再组织功能,对楼宇中的党员、群众起到了重要的服务、凝聚和支持发展作用。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党建引领的组织机制不断越出传统的体制内边界,开始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空间中承担起凝聚、教育党员并促进发展的重要战略功能。

随着社区党建、楼宇党建等基层党建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上海逐步开始了区域化党建的时代探索之路。这里的“区域”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各类单位、组织、群体和居民都包含在内,以区域内公共问题为核心,组织各方利益主体围绕公共性共建共治共享。这样一来,区域化党建就成为构建区域内公共性空间的重要力量。本书在呈现这一时期改革探索时,也注意到区域化党建与之前多领域改革之间的复杂关联。

近年来,上海的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根据新兴领域发展特征有效推动党建工作全覆盖就成为上海城市基层党建面对的时代新课题。正是面对这一新挑战,上海开始全面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攻坚工程,不断创新基层党建组织体系、深入探索新兴领域党群服务新机制、全面创新面向新兴领域的群众工作方法——这些改革举措意味着城市基层党建网络正在深度融入经济社会运行最活跃的要素之中。

系统呈现这一进程也就成为本书写作的第一个目标,我们试图从城市发展历史中探析基层党建创新的实践逻辑。

充分展现基层党建创新的微观过程与机制

回顾城市基层党建领域已有的大量研究工作,不少研究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基层党建中极富创新的诸多制度创新形态——这为我们更好理解当前城市基层党建制度特征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本书更关心的是:这些创新实际上是如何有效运行的?

之所以有如此研究关切,很大程度上与长期一线田野研究所赋予的问题意识有关。十多年前,笔者在深入浦东新区嘉兴大厦探寻上海最早一批楼宇党建的改革创新案例时就发现:城市基层党建之所以能发挥重要作用,当然与那些显性的制度创新密不可分,但也同样离不开基层实践中种种充满智慧的做法。正是那些基层党建工作者巧妙的“资源链接”,生动践行了基层党建促发展的改革目标;正是那些充满智慧的微观创新,有效推动了多方主体协同共治;也正是基层实践者充满社会关怀的群众工作新方法,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的团结与认同——由此可见,如何在制度创新的结构性叙事之下展现出城市基层党建的微观过程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尝试着在深描制度的同时叙述微观故事,因为在我们看来,当前城市基层党建的许多重要创新灵感和重要运行机制正是来源于那些微观改革者的实践之中。当我们在描绘社区党建创新的历史画卷时,也同步展现了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微观实践;当我们探寻楼宇流动社会中党建创新的有效举措,也不忘生动呈现基层党建工作者探索楼宇党建的诸多有趣故事;当我们深入新兴领域党建探索前沿领域的制度变革时,也记录了平台经济领域如何将党建与发展紧密融合的各类生动实践。本书之所以采取这一叙事策略,就是试图以来自田野研究的发现启发读者:城市基层党建不仅要见制度,更要见人,如何最大限度为基层党建工作者创新实践提供支持始终是制度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深度揭示党建创新与中国之治的紧密关联

上海探索超大城市特点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意义。这些做法从多个层次破解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治理转型中的核心难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治理现代化改革实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持。本书从不同维度对此予以展现: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深度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充分发挥各自所长以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上海的基层党建改革不断推动驻区单位、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区域社会治理,这一做法有效构建了多方主体间的合作纽带,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最广泛的社会支持。从深层次上看,这一做法打破了传统的组织边界和体制壁垒,以党建为引领,激发各类组织和各个群体的活力,在更大范围内汇聚各方力量推动城市发展。本书详细阐明了这一制度创新的深远意义。

有效实现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活力”与“秩序”良性相依。从现代社会普遍的情况来看,城市治理始终面临着“活力”与“秩序”之间的深层张力:一方面有效的多元共治必然需要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另一方面缺乏引导的活力快速释放又容易引发失序问题。上海在基层党建创新中的做法恰恰探求了一种以政党嵌入式工作机制促进活力与秩序良性相依的新格局。一方面,党建的多层次引领功能更注重“软”的价值引领、专业引领和项目引领,从而实现了活力迸发同时的嵌入式柔性引领;另一方面,更具开放性的党建工作网络又为基层自治与共治中的资源与诉求对接提供了充分保障,因而有助于公众参与活力的不断释放。本书结合案例深度探讨了城市基层党建在此方面所具有的战略意义。

立足于当代中国城市现代化改革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党建引领是我国城市治理制度体系的核心内涵,也是我国城市治理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重要制度标识。本书试图以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宏观结构叙事与微观机制分析深度融合的方式展现这一制度创新的时代画卷。

(作者为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

专家点评

透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

杨典(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黄晓春教授从党建引领角度系统分析上海这座世界级超大城市的治理现代化道路和人民城市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系统分析了上海在社区党建、楼宇党建、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等领域的生动实践,并试图从中提炼总结具有普遍化意义的学术理论,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学理化阐释,也是构建中国自主城市社会学知识体系的一次尝试。书中围绕社区党建、楼宇党建、“两新”组织覆盖、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培育等场景,揭示了做好基层党建的三个关键点:其一,以政治功能统领服务功能,把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组织动员与资源配置的起点;其二,以嵌入式治理重塑公共性,通过议事协商、需求清单与项目化运作,促成多主体可持续协作;其三,以数据支撑与闭环评估固化成效,形成从问题发现、联合处置到绩效反馈的循环改进。这正是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所希冀的图景:人民不仅被动享受城市发展成果,更要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与治理,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一座座摩天高楼、一条条繁华街市背后,不再只是个体利益的简单叠加,而成为共建共治的公共空间与社会舞台。

本书阐明了城市基层党建的许多重要战略功能。党建引领通过确立共同的价值坐标与组织体系,将分散的治理单元联结为命运与责任共同体,把国家战略要求、城市整体利益与基层群众的日常关切贯通起来,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落在可感可及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参与之中。书中的案例生动表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城市中各方主体的智慧、活力与创造力正汇聚成一股浩荡的洪流,既能保证治理体系的稳定与秩序,也能最大程度释放社会创造的潜能与活力。这种有序与活力并存的状态,恰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时代意义。

城市的未来竞争,归根结底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竞争,是制度优势与文化凝聚力的竞争。以“内涵式发展”为统领,推动党建引领从物理空间的组织覆盖走向价值秩序的系统重构,是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就此而言,本书为深入探讨城市基层党建的制度内涵和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启发。

抓到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命门”

刘建军(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党建引领作为中国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紧要的实践命题。尤其是对于基层治理来说,理论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晓春教授领衔的基层治理研究团队,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把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国家治理的多学科资源集于一身,形成了具有“上大特色”和“上大优势”的解释框架,这在当代中国学术界是一道靓丽的学术风景线。《党建引领的实践逻辑》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第一,该书构建了与中国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理论化和体系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属性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之中,这一性质在基层治理和生活具象中的具体呈现恰恰就是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从这个角度来说,黄晓春领衔的团队一下子抓到了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命门”,展现了敏锐的政治判断力。

第二,该书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上海智慧和上海探索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过去十多年来,黄晓春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一直聚焦上海基层党建、社区党建的发展历程开展深入田野研究。该研究团队对基层实践的深度把握在《党建引领的实践逻辑》一书中得到了系统体现。

第三,该书科学提炼出了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实践空间、板块领域及其相互间的勾连与关系。党建引领对应的是社会的变化与转型。本书研究团队在集中发挥上海大学社会学之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其他学科之资源,把中国城市党建引领的实践探索放置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社会进步、社会发展这一大背景下,对社区党建、楼宇党建、区域化党建、新兴领域党建等诸多板块领域进行了大跨度、宽口径的分析。

第四,该书对上海以及中国城市未来的基层党建新路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展望。黄晓春教授一直关注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短板与问题,也试图从制度创新维度探讨未来改革的路径。这对于上海乃至其他城市探索未来的党建新路是有裨益和参考价值的。

总之,《党建引领的实践逻辑》是一本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范式与事实、学理与生活的好书。

原标题:《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 | 呈现超大城市党建创新的时代画卷》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刘迪

本文作者:黄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