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贯通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我们党关于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理论,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给予新的发展,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标识性原创性概念,提升了生产力理论中国话语的影响力。
人们常常把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体系重构,并驱动实践变革的核心概念的出现,称为“术语的革命”。那么,新质生产力这场“术语的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在追根溯源中,我们将更为清晰地理解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提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履行对人民庄严承诺的基本立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水平实现了“总体上显著提高”,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本质规定。同时,生产力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在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又呈现出动态发展,这一辩证运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本质特征的准确判断。这一判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充分的表现,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的原因则在于社会生产力诸要素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适应新常态,要求我们“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针对突出问题,主动作为,勇闯难关,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新思路。
“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论”是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战略目标,不仅要求生产力以协调、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总体的、全面的发展,而且要求生产力的发展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质的“跃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论”也指出了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路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提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价值准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力量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造就大批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这紧紧抓住了劳动者的能动作用和人的创造性,使生产力发展有了动力和源泉。
“人民中心论”对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人民是生产力发展和实践的创造者;二是重申将人民的根本诉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将对人民的责任作为发展生产力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构成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价值准则。
三、突出创新对生产力的主导作用,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人才、科技、制度等综合要素对创新的支撑作用。他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由此,创新已由过去对单个要素的强调转化为对综合要素的强调。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每一次科技创新都会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生活水平的极大跃升。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就此而言,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生产力,创新是贯穿新质生产力发展全过程的核心。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核心要义。
四、开创生态生产力的新视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实践方案
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新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作了前瞻性的阐述。其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发展生产力也是“保护生产力”的判断,是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过程中“自然条件”作用观点的拓展。
新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和建设“人与自然共同体”的高度予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种观念提供了一种衔接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辩证统一的新视角,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更新更高的追求。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提供了实践方案。
“新质生产力”这一生产力范畴的“术语的革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理论成果,代表着目前生产力认识的最高水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能,需要在实践中因地制宜,进一步培育发展。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海报设计:曹立媛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这场“术语的革命”,是如何发生的?|标识性原创性概念大家谈》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乔兆红
题图来源: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