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复旦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简称“两大工程”)二期成果发布暨丛书首发式在上海书展举行。
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丛书编委会主任焦扬,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鸣,复旦大学副校长、丛书编委会副主任陈志敏等为新书揭幕。
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两大工程”一期,并于2021年出版了20部学术专著。党的二十大后,学校继续高起点谋划和推进“两大工程”二期工作,将其作为深化部校共建、共同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有力举措。
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展现大成果,是“两大工程”二期的工作思路。据介绍,二期成果布局6大系列、36个研究项目,围绕党的二十大最新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打造思想矩阵。20部学术专著陆续由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部分成果首发亮相上海书展。
“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创新体制机制、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盘活资源,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研究阐释,服务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治国理政、服务立德树人,着力将‘两大工程’打造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集成工程、示范工程。”作为一期、二期的见证者、参与者与推动者,焦扬表示,这是复旦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创新实践的一次有益尝试,希望未来汇聚更多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磅礴力量。
在二期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晓明看来,“两大工程”的持续推进,不仅深化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更助力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他表示,对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而言,“两大工程”是实现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抓手:在进行学理化阐释的同时,推动学科彻底摆脱“学徒状态”,确立自我主张,最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
发布会现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周文、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青年学者何爱国分享了研究和编撰体会。
与会者表示,新起点上,将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工作指引,将“两大工程”的好做法、好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同时将继续实施“两大工程”三期,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精神,为上海理论工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先睹为快】
让我们速览“两大工程”二期丛书中的四部专著,窥豹一斑。
《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
从“西方中心”到“多元共生”
解读全球化新叙事的中国智慧
在《全球化新叙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中,作者围绕全球化新图景的构建,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学术探索。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 的重要成果,这部著作不仅解构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话语,更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勾勒出了多元包容的全球化新路径。
专著作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周文介绍,该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全球化现实困境的深刻关切。“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总是伴随着西方霸权与经济学西方话语体系的建立和强化,而西方霸权与经济学西方话语体系也随着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推广而巩固和加强,持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干预和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发展。”他注意到,全球发展正遭遇逆全球化浊浪,而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为破解困局提供了新可能。
为此,该书结构通过双线的鲜明对照展开:一条线梳理西方全球化的兴起与困境,剖析产业空心化、贫富差距等深层问题;另一条线聚焦中国崛起中的实践探索,提炼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经验与贡献。“最大的创新在于以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有力地解构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叙事话语。”书中通过翔实案例证明,全球化不是单行道,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实践,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构建起新型国际合作范式。
谈及新书的意义,周文认为,这不仅是对西方全球化话语的回应,更想为世界提供一种新思考:“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将进一步丰富全球化内涵,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包容的方向阔步前行,书写全球化新叙事的壮丽篇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
以史育人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考古工作。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主编、复旦大学考古学科主要教师集体写作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应时代召唤而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献上“复旦答卷”。
作为一门探究人类历史与文明演进的重要学科,今天的考古学正面临着崭新的机遇与挑战。在陆建松看来,当代中国考古学绝非封闭在象牙塔内的书斋式学科,其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这正是启动《当代马克思主义考古学》编写工作的初衷。
针对存在于当前中国考古学界的“轻考古材料的整合研究和历史重建”与“轻考古研究成果的传播利用和保护传承”两大挑战,该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打破了传统考古学专著的范式,围绕构建考古发掘研究、传播利用和保护传承“三位一体、前后贯通”的大考古学学科体系谋篇布局,以理论创新为考古学探索注入蓬勃活力。
陆建松介绍,该书突破了将传统考古学主要停留在材料学的局限,为考古发掘、研究和传播利用提供了系统性理论指导。他期待该书所倡导的“三位一体”大考古学学科体系能为未来的中国考古学带来革命性变化,在历史的书写中实现考古学以史育人的目的。
《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
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坐标
《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杨庆峰领衔,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下,深入挖掘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背后的理论内涵。
该书围绕“如何建设科技强国”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以理论阐述、动力分析、条件分析以及实践案例为内在逻辑线索,呈现为八个章节构成的有机整体。在理论层面,该书从科技哲学的视角出发,在反思技术工具论的同时突出“科技系统论”,梳理科技强国建设中的政治逻辑与社会逻辑;在实践层面,该书则将理论研究与国内外案例分析相结合,对科技强国建设表现出的微观区域特征进行精细解剖。
该书在理论探索上打破常规认知,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强调科技强国建设的人民指向,将保障和增进全体人民福祉视为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二是洞察科技强国建设与科技伦理之间的深层关联,指出涉及规范性的科技强国绝非对象化思考下单纯的科学议题。
在杨庆峰看来,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不仅在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是运用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类、惠及世界的过程。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期待这本学术著作与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同频共振,在席卷全球的科技浪潮中留下回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以史学创新回应时代之问
书写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篇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自立项起就紧扣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理化阐释” 的宗旨,力求为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史学百年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什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引领史学进步?这些问题是‘两大工程’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我开展研究的出发点。”谈及研究初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何爱国坦言源于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思考。
“最大的创新在于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史学有机结合。”何爱国说,书中首次系统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中国传统史学的内在契合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找到了文化根基。同时,研究不局限于书斋,将中国式现代化、三农问题等重大现实议题纳入考察,体现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 的传统。
面对“世界之问”“学科之问”“中国之问”,这本书给出了史学答案。对于“世界之问”,强调文明多样性,批判西方中心史观;对于“学科之问”,主张构建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回应“中国之问”,则通过强化党史、现代化史等研究,服务于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
对于该书首次亮相,何爱国充满了期待。他认为,这一成果填补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梳理的学术空白,希望通过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新发展,致力于中国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正如他所言:“史学研究既要回望历史,更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供稿:汪祯仪 潘心诺 黄婕)
原标题:《四年后再推20部学术专著!复旦大学“两大工程”二期丛书首发亮相上海书展》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王珍
图片来源:成钊 摄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