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生入学前,家长们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难免会有焦虑。初入小学的孩子通常会面临哪些挑战?孩子可以“零基础”入学吗?到底要给孩子衔接什么?上小学孩子们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孩子学习体验的好坏会影响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际上,所谓“零基础”入小学,并不意味着入学前完全没准备。对于准小学生和家长而言,无论是心理与情绪的调适,还是知识及学习能力的积累,亦或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时间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做好基本准备。
但是,幼小衔接并非超前学,幼小衔接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学界多年研究都发现,孩子反复学已经掌握的知识,会消耗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家长提前培养孩子的这四种基础能力。
培养专注,这是学业成功的关键
如今年轻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专注力指人的感知、记忆等心理活动持续指向和集中于某事物的能力,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基本特征。人的注意分“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由内在目标驱动。能否保持专注是孩子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关键,对其一生至关重要。
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小学生专注力不够,但是家长会说,孩子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但玩游戏和看动画片却能专注很久。其实,玩游戏和动画片时所展现出的专注状态,是因为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从而使孩子进入被动注意的状态,并不需要孩子自身付出努力去主动注意,所以这样的情况不能说明孩子的专注力没问题。更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孩子幼时被动注意被过度开发,进入小学后在上课时就很难进入主动专注状态,这也是一部分孩子在后来学习过程中厌学的原因。
生活中,家长首先要避免损害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专心玩玩具、画画或阅读时,家长的提醒、打断都会破坏其注意力。当希望孩子做某事时,可一次性把要求表达清楚,如“请帮妈妈从左边第一个橱柜拿个盘子”,尽量避免重复细节或者不断地提醒。即便孩子行为有误或低效,也别在其专心做事时随意打扰,可记住这个问题,等孩子完成后一起总结,提醒其改进。
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在需要高度专注的竞技活动中,孩子注意力持续水平会大幅提高。培养孩子专注力时,家长还要帮其规避干扰因素,毕竟孩子自控力有限。比如孩子写作业时桌上有玩具,就很容易被分心。与其盯着孩子不断说“不要”,不如在孩子准备写作业之前,提前清理好书桌,只留下与学习相关的东西。
当然,对于注意力稍有欠缺的孩子而言,家长也不用担心,可与孩子玩舒尔特表格、“你说我做”等小游戏,锻炼其思维敏捷度,同时提升专注力。
阅读的价值,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价值,在幼小衔接乃至整个学习阶段,再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小学时,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时间相对充裕,是培养阅读习惯、积累阅读量的黄金窗口期。遗憾的是,很多孩子可能因为“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完美错过了这段最重要的阅读时光。等到初高中再想弥补阅读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时候,学生成绩的差距,是阅读鸿沟造成的。小学阶段,家长往往更容易关注考试成绩这一显性标志,但说实话,小学成绩是有欺骗性的。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学习潜力、后劲和综合素养的,是易被忽视的阅读量。我曾经观察到两个学生案例:女生A小学成绩优异,初中时成绩下滑;同桌男生B小学成绩中等,初中跃居年级前列。原因是男生B小学可说是有海量课外阅读,一方面初中涉及需要更广博知识背景的学科时,他因阅读接触过相关领域的知识而显得游刃有余,不论是读过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等或者是科普书籍《科学简史》等,都成为他在这个时候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长期海量阅读给他带来的思维深度也超过了女生A,这使得他在适应初中学习时也更轻松。
持续的关注和支持,奠定孩子社交信心的基石
孩子上小学后,社交能力十分重要,特别是帮助孩子交到好朋友对他们适应新环境、找到归属感、快乐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都十分关键。入小学前,家长不妨与孩子聊聊:“马上要去新学校了,一个班里有好多新同学,你会有机会认识很多新朋友!”, 帮助孩子对新环境有积极期待和准备,激发他们主动交往的意愿。
其次,要教给孩子交朋友的具体方法。比如进班后,可以问问旁边(左、右、前、后)的同学叫什么名字?课间休息时,可以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个小游戏。
放学后,家长可以开启话题:“今天认识新同学了吗?”“有什么特别有趣的人或事吗?”“记住谁的名字了?”家长要关注过程,重点在于倾听孩子的经历和感受,无论成功与否,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孩子说“没有”,也要回应:“没关系,明天再试试看。”这种持续的关注和支持是孩子社交信心的基石。
当孩子遇到拒绝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如果孩子因被拒绝而难过,家长首先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被拒绝确实很难过,妈妈/爸爸理解你。”避免使用负面、绝对化的语言(如“他不跟你玩,你也别理他”),这会让孩子形成非黑即白的社交思维,增加挫败感。强调“一次不顺利不代表永远”,引导孩子看到未来的可能性,保护他们的社交勇气。
孩子的自律,比高智商更重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保障。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需引导他们学会自律。美国心理科学学会曾发布一项专家调研报告《自律比智商更能预测孩子的学业表现》,其中明确指出,自律的孩子相较于智商高的孩子,更容易在各种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们常听到家长的抱怨:“孩子别说自律了,连他律都难以奏效。”从早晨起床、用餐,到晚上完成作业,孩子几乎不会主动去做任何事。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仅有少数家长会反思:在生活琐事上,应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多时候,家长虽期望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却常以各种理由剥夺他们完成力所能及之事的权利,诸如“孩子还小”“孩子作业繁重”。
父母不仅肩负着将孩子培养成人的重任,还需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与责任。鼓励孩子自行制定一张“责任清单”,比如管好自己的零花钱、收拾房间、安排学习时间和兴趣爱好,让孩子学会自己作主,这样孩子的自律能力才会慢慢提高。
幼小衔接并非一场激烈的抢跑竞赛,而是一段家校携手共育的温馨旅程。摒弃对超前学习的过度追求,转而关注孩子的专注力、阅读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当孩子们带着充满好奇的眼神和自信的微笑踏入小学大门时,真正的成长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
(作者为上海市复旦科技园小学校长)
原标题:《上海知名校长:幼小衔接“零基础”不是“零准备”!做好这四点最重要》
栏目主编:姜澎
文字编辑:张鹏 储舒婷
本文作者:马燕婷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