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18时,沪喀两地近300万师生同时通过电视及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沪喀合拍的新一季《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第十六季)。据统计,其中通过新媒体平台观看人次超过63万,点赞数超1500万,互动量达46万,收视效果为近年来最佳。
是什么样的节目有如此魅力?让我们走进《公共安全教育第一课》。
自2010年沪喀两地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教育协作始终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和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的共同努力下,一项创新举措——沪喀合拍《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成功播出四季(第13至16季),累计16期精品课程。这不仅是教育援疆“精准滴灌”的生动实践,更是以政治高度、师生温度、安全厚度守护着两地学子健康成长,成为新时代教育援疆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兴疆固边贡献了上海智慧和力量。
聚焦政治引领,服务兴疆固边战略
上海教育援疆将公共安全教育作为落实对口支援政治责任、服务国家稳疆兴疆大局的重要抓手。
强化使命担当:项目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文化润疆”战略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校园及社会安全稳定融入课程设计、制作、传播全过程,为边疆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筑牢安全根基。
促进民族交融:通过沪喀两地联合调研、讨论选题,共同备课,合作授课,加强两地教师合作深度。拍摄过程深入沪喀两地校园实地取景,让不少上海师生第一次看到喀什欣欣向荣的校容校貌,也让喀什师生对上海教育的精细度有了更具体的感受。通过“防欺凌”“防运动伤害”“地震逃生”等共同关注的安全话题,沪喀教育工作者协作情谊持续深化,两地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有形有感有效增进民族团结。
创新援疆模式:突破传统援疆框架,开创“资源共享、联合创作、同步受益”新模式,将上海先进安全教育理念、方法、资源与喀什实际相结合,呈现出上海特质、喀什特色的精品内容,显著提升当地安全教育水平和学生安全素养,实现教育援疆从“单项支援”到“双向赋能”的跃升。
喀什师生集体收看《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
突出师生为本,呈现沪喀合作温情
沪喀《公共安全教育开学第一课》的最大魅力,在于它充满了浓浓的“师生情”和“沪喀情”。这份温度,体现在课程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浸润在每一帧画面中。
名师携手,共育桃李:四季课程汇聚了沪喀两地众多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上海选派经验丰富的名师、教研员、警官(如徐寒、刘正阳、贾杰、陆麒、王枫、徐子君等)倾情投入,喀什则派出本地骨干教师(狄娴娴、阿依布拉克•阿迪力、吴仕荣)、主持人(乃斯麦、迪力达尔•吾麦尔)、疾控专家(乃吉米丁)、消防救援专家(陈辰)、气象预报员(希热娜依)等积极参与。两地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授者”与“接受者”,而是平等的合作者、共创者。他们在课前共同研磨教案,课中联袂讲授(或跨地域接力),课后交流心得,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师生谊。上海万里城实验学校周蔚辰老师和喀什六中吴仕荣老师“联袂”讲授防运动伤害课的场景,正是这种情谊的缩影。
实地取景,贴近生活:课程不局限于演播室,大量镜头深入喀什本地校园和场景实地拍摄(如喀什六中、喀什市第十七中学、多来特巴格乡实验小学、喀什市第三十五中学等)。上海老师亲赴喀什校园(如孙申彪老师到多来特巴格乡实验小学教行走安全),与当地师生面对面互动,让安全教育更接地气、更具代入感。喀什师生熟悉的环境、亲切的面孔出现在荧幕上,大大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也让不少上海的师生第一次看到喀什欣欣向荣的校容校貌。
聚焦心灵,关爱成长:课程内容不仅关注“身”的安全,更重视“心”的健康。专门设置的“处理伙伴关系”课(顾霞老师主讲)和“开学心理调适”课(王枫主任、徐子君老师主讲),直指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学业压力中可能遇到的困扰,提供科学引导和实用技巧。这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全方位关怀,体现了教育工作者“以生为本”的拳拳之心,传递了教育的温情与力量。
发挥体系效能,构建全域安全防线
四季16期的持续耕耘,沪喀《开学第一课》已构建起一个覆盖面广、专业性强、形式新颖、实效突出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展现出厚重的“安全守护力”。
内容全领域覆盖,精准应对风险。人身安全:防治学生欺凌、校园行走安全、预防运动伤害、地震逃生(专项课)、校园防火安全。健康安全:春季传染病(水痘、诺如病毒)防控、灾害天气(沙尘暴、台风)应对。社会安全:网络安全(AI识破陷阱)、交通安全(信号灯、标识、乘车规范)、突发事件应对(防拐骗等)。用品安全:学生文具安全(识别危险品)。心理安全:伙伴关系处理、开学心理调适。资源包:防溺水、防诈骗、急救等专题视频。内容涵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生理心理,精准对接学生成长各阶段、各场景中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形成闭环防护网。
形式寓教于乐,提升育人实效。摒弃枯燥说教,综合运用情景演绎、专家讲解、实地体验、互动实验、AI技术、竞赛问答等多种方式,如陈逸杰老师用AI实验揭示网络陷阱,增强科技感和吸引力,让知识传递更轻松有趣,极大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度和记忆度,使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
机制运行成熟,保障长效运行。固定档期:坚持在每学期开学前夕(春季2月中下旬、秋季8月底9月初)黄金时段(18:00)播出,形成品牌效应和学生期待。双城同步:沪喀两地主流媒体平台(电视台、网络平台)同步首播,确保两地学生第一时间共同学习。持续迭代:根据社会热点(如网络安全形势变化)和反馈(如欺凌问题需反复强调),不断更新优化课程主题和内容。品牌成效:该项目作为教育援疆和文化润疆的标志性成果,其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已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展示沪喀教育协作深度与温度的重要窗口,为全国性跨区域教育合作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成功范例。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教育是兴疆的关键。关于未来,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孟庆源表示,沪喀两地将持续深化合作,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让这一品牌课程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为培养爱党爱国爱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国家稳疆兴疆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加坚实持久的教育力量!
原标题:《沪喀创新协作模式 共筑公共安全教育屏障》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本文作者:上海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