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扶!我自己能走!”前几天,在奉城医院骨科门诊里,52岁的王女士猛地甩开助行器,膝盖微微发颤却脚步扎实,像孩童学步般踉跄着迈出三步。这是她因双膝软骨Ⅳ级磨损、被三家医院建议“只能换关节”后,十年来首次脱离辅助独立行走。泪水砸在诊室地板上,她转头望向接诊医生汪磊,声音哽咽却满是激动:“汪医生,我真的能自己走了!”
谁能想到,这位帮王女士重新“站起来”的医生,曾经也是一名被剧痛困住的断骨患者。943个日夜,他在手术的创伤、康复的剧痛中挣扎,真切尝过“怕再也站不起来”的绝望。也正因为这份“亲历过才懂”的共情,汪医生手写一本“疼点细节”,并钻研出“汪氏疗法”,为王女士这样被判定“只能换关节”的患者,绕开手术风险,重新找回了站立与行走的底气。
从“治人”到“病人”,剧痛里读懂患者的恐惧
2020年那个雨夜,刺耳的刹车声划破夜空,汪磊医生的人生轨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改变。醒来时,他只觉得右腿像被钝斧劈开,哪怕是轻轻喘口气,断骨处的剧痛都能顺着神经窜到头顶,“连动一下脚趾都要咬着牙忍”。监护仪的滴答声在ICU里格外刺耳,望着天花板上的输液架,53岁的他,做了医生33年,第一次尝到了“无能为力”的滋味。曾经在手术台旁握刀救人的自己,如今成了连翻身都要靠护士帮忙、生怕牵动断骨的患者,“我的股骨像裂成两半的原木,错位得连医生都皱着眉说‘情况棘手’”。
此后的日子,5次全麻手术的麻药劲过后,伤口的灼痛总让他彻夜难眠;3次开刀处理骨髓炎,他在半梦半醒间攥着床单,指甲几乎嵌进掌心。直到钢板植入术后,16个月的康复期才真正让他“懂了疼”:拄双拐时,每走一步膝盖都像被钢针戳,汗水能把病号服浸得湿透;换成单拐后,脚踝的酸胀从早到晚缠着他,夜里只能把腿垫高才能勉强睡着;就连康复仪上的单腿站立训练,每次坚持到10秒,断骨处的刺痛都能让他眼前发黑。他顿悟:“原来,之前接诊的那些患者,心中是这般滋味!”
也是从那天起,他翻出尘封的中医典籍,把书页摊在病床上,边忍着疼边划重点:看到“推拿解筋”的章节,就对着镜子试着给自己按揉膝盖;读到“无创止痛”的方法,就用红笔在旁边标注“患者术后怕疼,手法要轻”。床头柜上的医学书渐渐被圈满,连页边空白处都写着“康复动作要拆成小步骤”“多问一句‘疼不疼’”,全是以前坐诊时没留意过的“患者视角”。
后来,他开始在自己身上试验摸索。手法松解时,先在自己腿上找“不疼又管用”的发力点;调整康复节奏时,就记录下“疼到想放弃”的节点,提醒自己往后要多给患者些耐心。久而久之,他便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汪氏疗法”。
“当我能单腿站立超过1分钟,看着窗外的阳光落在脚上,突然就懂了:患者说‘多走了一步’时的高兴,是熬了无数个疼到失眠的夜才换来的。”汪磊说。
经过近两年的康复和近两年的修养,今年5月,汪医生重新回到奉城医院,穿上白大褂时,他摸了摸口袋里记满“疼点细节”的小本子,在心里悄悄说:“以后要做个能接住患者‘恐惧’的医生。”
从“自研”到“救人”,共情点亮治愈之路
王女士的X光片,曾让三家医院的专家直摇头,她的双膝软骨磨损达到了Ⅳ级。“好多年了,连上床都得靠丈夫抱,我觉得自己就是个累赘。”
初次就诊时,王女士紧攥着皱巴巴的纸巾,声音哽咽。汪医生仔细阅片后,抬起头,微笑着说:“您的半月板还有30%的活性,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我们可以试试‘阶梯治疗方案’。”他采用独创的“手法松解+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组合疗法,还为患者定制了床边康复操。在第12次治疗后,奇迹发生了,王女士竟然站了起来。
如今,她不仅能独自去买菜,还成了社区广场舞队的领舞。她在视频号发布的“膝关节重生记”,点赞量已经破万。评论区点赞最多的留言是:“汪医生的手,比钢板还靠谱!”
23岁的程序员小李,第一次来就诊时,膝关节核磁共振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可他坚持说:“弯曲的时候,就像有玻璃碴在磨。”汪医生没有像常规那样,简单开盒止痛药了事,而是拿出自制的“疼痛定位图谱”,让小李用不同颜色标记痛感区域。小李广有些犯难:“医生,我其实也不太确定具体痛在哪儿,可能得花点时间……”“没事儿,我等你,按真实情况标记好后,再告诉我。”汪医生的话,让小李安下了心。5分钟后,终于在小李广的髌骨内侧缘,摸到一个黄豆大小的压痛点。“这是髂胫束摩擦综合征,很多医生容易漏诊。”
经过精准治疗,两个月后,小李不仅能重新回到篮球场,还成了汪磊医生的“编外助理”,帮忙制作了电子版疼痛评估系统。他感慨道:“汪医生看病,就像拆弹专家,总能精准找到最危险的那个‘引线’。”
从医病到医心,细节焐热医患之情
在工作中,汪磊医生还以“治疗前暖情绪、治疗中优方案、治疗后细指导”的“三总原则”为行医标尺。
他也用事实向同行证明,这些关照患者身心的细节,不是无关紧要的“附加项”,而是拉近医患距离、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黏合剂”,更是让“被理解、被尊重”的暖意,渗透进诊疗每一环的关键。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返岗仅仅4个月,他就已收到4面锦旗。这些荣誉,既是患者对他医术的认可与感恩,也是他愿意倾听患者痛楚、用心解决患者病痛,收获的正向反馈。
这就是汪磊,用断骨的经历读懂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深层重量,重拾了30年前学医的初心,书写出了最动人的医患故事。
原标题:《奉贤这位医生曾严重骨折,总结出“痛点细节”治愈患者》
栏目编辑:顾莹颖
本文作者:新民晚报 李一能 通讯员 孙燕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