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普陀区晒出亮眼成绩单

“‘十四五’以来,普陀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达10.8%,高于全市年均增速6.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8.8%,高于全市增速2.5个百分点。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90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0.8%;完成规上服务业营收2614亿元,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9月10日,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普陀区亮出了一组亮眼的经济数据。

记者从后续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普陀区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城市更新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领科创发展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展示厅,记者看到了临床诊断用的碳13呼气诊断试剂。

别看这个不起眼的小试剂,背后却有着关于打破外国垄断的大故事。

上海化工研究院展示的临床诊断用的碳13呼气诊断试剂。周楠 摄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雷雯介绍,我国碳13供应长期严重依赖进口。碳13的制备技术,被称为化工分离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化工院便承接了“同位素碳13国产化”项目。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上海化工院拥有碳13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却找不到合适园区让项目落地开工。

直到2022年,上海化工院通过承担普陀区“鼓励企业产学研协同合作”专项,与中山、华西、仁济等医院展开合作,获得了普陀区科委按项目自筹资金30%的支持。2024年,依托普陀区进一步打造的“武宁创新共同体”平台,上海化工院得以与近在咫尺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泸定院区)等单位展开合作。

就在近期,由上海化工院牵头的“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入选了第二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名单,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生物医药领域科创策源新核心之一。首批次产品丰度99%以上的碳-13同位素一氧化碳产品,目前已在安徽海素公司实现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普陀区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节点,被誉为上海的“西大堂”。

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介绍,普陀区坚持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引领带动“一带一心一城”重点地区发展,加强与沿线“八市”合作交流,打造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梳理形成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0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4项,跨区域合作195项。

如今,创新主体不断集聚,普陀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255家。

与此同时,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普陀区打造“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加快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出台“1+N”人才新政,设立海外引才空间站。还成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进一步支持科创发展。

产业升级焕新带动占区税比翻倍

“十四五”期间,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普陀区传统产业正聚焦“升级焕新”。普陀区区长赵亮介绍,商贸业是普陀的传统优势产业,去年全区商品销售总额超2万亿元,稳居全市第二。

环宇城

贸易方面聚焦数字化转型,今年1-7月,普陀区内有色金属重点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4.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商业方面聚焦新型消费,不断拓展银发经济、悦己经济、国货潮品,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一大批新消费企业已在普陀加速涌现、集聚成势。

以有色金属贸易为例——

普陀区是上海大宗贸易的“老牌核心区”,自90年代起,中山北路普陀段就成为生产资料交易一条街,经过三十多年沉淀,目前形成了有色金属现货贸易集聚的格局。2023年,普陀区启动有色金属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集聚区建设;2024年,普陀区打造有色金属集聚区。

当前,普陀区正围绕“提升集聚区能级、做强大宗贸易全品类、做实贸易中心承载地”的目标,通过深化央地协同,主动对接大宗商品领域央国企,壮大全品类贸易集群;建强数智底座,推动上海有色金属交易中心数字化升级;畅通金融链路,联合金融机构研发多品类动产质押产品及中小企业专属融资方案。

目前,普陀区大宗贸易规模已占全市1/6,其中有色金属类占比更是高达1/3。“十五五”期间,普陀区将积极对标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资料大宗贸易集聚区。

城市更新增强居民幸福感

在苏州河长风码头,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是居民乘船游览、健身散步的好地方,长风湾党群服务中心更是以丰富的功能和内涵,提供复合型服务,成为水岸旁、全年龄段居民游客的“宝藏屋”。

可以去长风书院看书,顺便一站式办理个人事务;也可以去上海首家“半马苏河”文创美学形象展示空间,盖满各式各样的印章;还可以逛逛英雄集团在此打造英雄钢笔的首个文创精品馆,了解这段工业文明的前世今生,顺手买一支孩子喜欢的“浪浪山小妖怪”联名钢笔……

长风书院  周楠 摄

“十四五”期间,苏州河21公里岸线全面贯通,建成29座苏河驿站,“半马苏河”公园建成开放,居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普陀区的城市更新可圈可点。曾经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村”——“红旗村”蝶变,建成真如环宇城、山姆会员店、中海中心等高品质载体,化身城区发展“天际线”。

眼下,真如副中心已成为上海协同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新高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真如翠谷”,作为全市首个以“TOD+EOD”为双擎驱动的车辆基地上盖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一期、二期土地出让,正在全力打造充满精致烟火气息的全龄友好社区和健康活力家园。

“真如之心”,作为真如副中心核心区“最后一块拼图”,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铜川水产市场,已完成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即将落位商业办公、高端酒店、文化创新、高端居住等新业态,成为充满活力、集聚魅力、互联互通、生态宜居的新城市核心。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普陀区新建绿地75.5万平方米、立体绿化10.8万平方米、绿道27公里,新增城市公园9座、口袋公园12个。2024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1%,比“十三五”末提高1.8个百分点。

桃浦中央绿地

原标题:《“十四五”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普陀区晒出亮眼成绩单》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