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至16日,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节目,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将率领俄罗斯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开启“马勒交响曲马拉松”。这场中国唯一一站的演出,以5天6场、总时长12小时的高密度呈现,完整演绎马勒九部交响曲,其密集程度在全球古典音乐界亦属罕见。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东艺演出马勒交响曲全集的项目一经公布,便引得全国乐迷心动不已。6场演出票短短几天已销售过半,其中10月15日《第八交响曲》更是几近售罄,票务系统显示大量外地乐迷前来购票。
“这场演出不仅是全国乐迷又一次难得的赏艺良机,也是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综合实力的又一次印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书记、副总裁杨佳露告诉记者,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重复着同样的话:“来上海,不看演出怎么行?”
从“交响曲马拉松”到音乐剧顶级IP集结
“一个乐团、一位指挥,五天内演完马勒所有交响曲,这在中国乐迷心中堪称史无前例的壮举。”家住北京的青年指挥张听雨告诉记者,面对这样的曲目,自己又要“打飞的”来上海听音乐会了。
只因上海站的演出密度之高极为罕见——6场演出覆盖九部交响曲,单场最长达170分钟,总时长12小时,“200人交响乐团+300人合唱团”的编制规模更创下亚洲马勒交响曲同类演出纪录。据古典音乐数据库Bachtrack显示,近十年,全球仅维也纳爱乐(2019年)、柏林爱乐(2021年)各举办过一次类似项目,且场次少于上海站。
这种创造历史的标杆性“中国唯一”,并不罕见。今年5月,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SIX》在焕新回归的美琪大戏院开启中国首演,64场驻演吸引超6.9万人次观演,票房达3600万元,外地观众占比45%,2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53%,其中18岁以下占17.7%。而将于11月登陆上海大剧院的音乐剧《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音乐会,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站,首轮5周场次开票即售罄。
“唯一”的演出渐多,不仅塑造着一个城市的观演口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地观众的观演习惯。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以21.4%的票房占比稳居全国剧场演出市场首位。从“马勒交响曲马拉松”到音乐剧顶级IP的集结,都彰显了上海作为亚洲演艺之都的底气。
顶级演艺项目为何首选唯选上海
从“首演上海”到“中国唯一”,不是偶然的场次限定,而是国际艺术界对中国演艺市场的“优先级选择”,更源于上海以硬件能级、专业支撑与成熟生态,赢得的“全球顶级资源落地中国的首选接口”地位。
不断迭代的硬件能级构建起演艺之都核心竞争力的底座。
今年上半年,老牌剧院美琪大戏院重建舞台承重架构并升级机械系统,使得乐池可调节升降,完全适配如《剧院魅影》等高难度的技术装台需求,准备迎接更多国际大IP制作的入驻。
城市艺术氛围和专业软实力方面,上海同样领跑全国。以“马勒交响曲马拉松”演出需超大编制乐队及多个合唱团为例,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与本土童声合唱团形成的专业支撑,成为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项目相中申城的关键保障。
“马勒交响曲马拉松”项目为何敢来,上海为何敢接?这离不开上海演出市场的人气保证。杨佳露认为:“这样超大规模项目‘落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主办方对本地观众和演出票房有信心。”
首演经济更推动着餐饮、旅游、文创、休闲娱乐等复合业态的链式赋能。作为日本文化经典IP舞台版的首次中国巡演,此前《千与千寻》在上海文化广场的42场演出吸引超7.8万人次观演,其中50%观众来自外地,海外购票观众近2000人,“为一部戏赴一座城”成为现象。千寻扮演者桥本环奈抵沪后,在小红书发布的一条关于“HOMES上海本帮菜”酒糟拼盘的打卡图文,立刻带火了同款消费。以“文化+”的融合激活消费潜力,这种模式在上海也并非孤例:《SIX》联动黄浦江游轮推出“皇后之夜”主题派对,船舱变身为移动舞台,甲板上发光皇冠成为网红打卡点,演出也带动了周边衍生品销售130万元。
“当每场首演都能成为城市品牌的全球传播事件,当每次谢幕都触发产业链的持续增值,这些‘中国唯一’不仅仅是演艺盛事,更是城市文化价值的助推器与引爆点。”杨佳露说。
原标题:《“来上海,不看演出怎么行”》
栏目主编:邢晓芳
本文作者:文汇报 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