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特朗普“五刷”联大演讲,为何依旧惹人嫌?

移民?关闭边境!气候危机?忘掉它吧!俄罗斯石油?别再买了!

当地时间9月23日,在第二任期的联大“首秀”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抛出一连串强硬主张,未提任何解决全球危机的有益思路,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欧洲评论人士坦言,特朗普的言辞并不令人意外,他想对世界说——照我说的做,但未来三年,世界不能再指望美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

满腹牢骚

当天上午,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

按照惯例,特朗普在巴西总统卢拉后第二个登台,一开口便抱怨“提词器坏了”。

特朗普说,他一来联合国,就遇到两个状况:自动扶梯坏了,提词机也坏了。但他并不介意,“如此一来,就能更真心地表达自我心声。”

一开始,他还对着文件夹里的纸质讲稿发言。但没多久,他便开始脱稿,东拉西扯,转向各种话题。即使提词器修好后,他也没有要“刹车”的意思,足足讲了57分钟,创下美国总统在联大一般性辩论的最长纪录。

纵观这场演讲,舆论提炼出四个关键词:移民、气候、冲突、联合国。

移民问题,一直被特朗普视为国内政绩。他批评他国政策松散,指责联合国缺乏严格的移民管控、“资助对西方国家的攻击”,还警告西方社会的结构正被摧毁。他还嘲笑欧洲遇到“严重麻烦”,“劝告”欧洲照抄他的做法。

气候议题,再次被特朗普斥为“最大骗局”。他极力攻击绿色能源政策,敦促他国放弃。他指责绿色转型的成果不是改善环境,而是让制造业“逃离”发达国家,流入“不守规则”的发展中国家。

针对备受瞩目的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特朗普既未提出新方案,也未拿出具体举措。他批评联合国的“承认潮”是在奖励哈马斯。他承认,乌克兰战事比他预想更难结束,并斥责欧洲仍购买俄罗斯能源。

引人注意的是,他在联大期间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随后在社交媒体上称俄罗斯是“纸老虎”,并罕见表示乌克兰可“恢复2014年时的全部领土”。这被视为他在俄乌冲突立场上的明显转变。

至于联合国,依旧是特朗普的“靶子”。他批评联合国“空话连篇”,抱怨其忽视自己过去8个月为“结束全球冲突”所作努力。“我结束了七场战争,与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打过交道,却从未接到过联合国的一个电话。”

批评、警告、吹嘘……反移民、反绿色、反多边……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指出,特朗普的论调并不让人意外,完全符合其一贯风格。

一方面,他直言不讳,固执己见,不在乎外界反应。

另一方面,他很务实,以国内选民为中心。他的讲话并非单纯的“情绪化”表达,而是瞄准“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派、宗教右翼等基本盘。

MAGA底色

在联合国这个讲求磋商、合作与妥协的舞台上,特朗普却用充满“挑衅性”“命令式”的语言,向190多个成员国发出完全相反的信息,也被多方代表视为严重“脱轨”。

不过,对于熟悉MAGA集会的人来说,这一幕并不陌生。

综合舆论观察和袁征的分析,特朗普此番更像是在做国内竞选动员,而非外交陈述,主要传递出三层信息:内向性、交易性和对抗性。

“内向”在于,他强调主权、边界控制,抵制多边议程。这或预示美国将更多依赖单边或选择性双边工具,淡化多边规则。

袁征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主张与第一任期大体相同,包括单边主义、反对多边、批评联合国、讲究实力政治等。一大调整在于,他要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在美国国内,主张让盟友、伙伴分担更多防务责任。

“这与MAGA派、特朗普选民基础的诉求是一致的。”袁征说,这反映出美国综合国力日趋下降、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的焦虑感持续上升。

“交易”在于,在俄乌、巴以等问题上,特朗普秉持“实用主义”立场,暗示美国可能在乌克兰安全问题上出手,但会更注重“回报”。

袁征指出,特朗普从商人思维出发,一直都是利益至上。他认为,欧洲等盟友一直“占美国便宜”,因此对后者颇有微词,总要“敲打”。

俄乌问题上,“他对俄罗斯感到不满,说些不中听的话,试图挽回颜面。”袁征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在行动层面作出实质性改变。他可能会对俄追加制裁,但对乌克兰的军事、经济援助会抠得很紧。

“对抗”在于,在气候、移民等全球治理议题上,他采取否定和抵制的姿态,令各方担忧。

当天,白宫官网发布的特朗普演讲新闻稿,标题中赫然写着“特朗普拒绝全球主义”。

此外,袁征还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施政可能会更“任性”,顾问团队对其约束有限,他唯一看重的,可能就是选民基础。

渐行渐远

这是特朗普第五次登上联大讲台。与第一任期相比,现场反应明显平淡。

2018年,他在联大自夸,本届政府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取得“几乎超过”历任政府的成就,引发会场哄笑。

2017年,他发表演讲时,朝鲜代表集体离场,伊朗代表低头玩手机……

如今,嘲笑和抗议消退,留下的更多是冷眼旁观。

有美国学者称,特朗普的演讲多处与事实不符,在俄乌问题上自相矛盾,各国代表学到的不只是倾听,还有观望。

有欧洲评论人士称,特朗普的演讲在其意料之中,但揭示一个事实:未来三年,世界无法再指望美国提供强有力的领导。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这场演讲是未来三年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愈发“疏离”的预演吗? 

袁征预计,未来三年,美国会在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上更多“缺席”或“唱反调”。这将带来多方面影响。

短期内,全球治理难度加大,大国合作摩擦增加。

“在主要大国间互信下降的背景下,特朗普采取单边主义、新孤立主义,不愿投入资源,全球治理遇到很大阻力,碎片化趋势明显。”袁征说。

比如,欧美在气候、移民、人道援助等多边议题上的协调或将受阻;在联合国经费、维和任务等问题上,也可能摩擦加剧。

中长期来看,美国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将继续下滑。

“美国不愿提供公共产品,却仍想对别国发号施令,这完全是一厢情愿。”袁征说,盟友对其期待落空,甚至与它背道而驰。在特朗普任期内,美国的号召力会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这也为其他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新的机遇。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深度 | 特朗普“五刷”联大演讲,为何依旧惹人嫌?》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安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