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双双被放大的眼睛。
青铜纵目面具上,眼球如柱状突出约16厘米,或模仿古蜀人始祖“蚕丛纵目”形象,是原始的“千里眼”想象;神树顶端站立的立鸟,凸起的巨大圆目俯瞰下方;还有那些菱形、三角形等不同形态的青铜眼形器——无不与甲骨文中强调巨目的“蜀”字呼应。
铜戴冠纵目面具。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视觉的夸张,承载古蜀先民望穿群山、洞见未知的渴望。尽管地处盆地、群山环抱,三星堆文明却从未封闭自限。它不断与中原文明联动,向外探索、吸收创新。
如今,三星堆博物馆里日均超两万中外观众穿行其间。无数当代目光凝视来自数千年前的“眼睛”,拍照、记录、发问。
三星堆博物馆里日均有超两万中外观众。夏徐寅 摄
“眼睛是人类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长江学者霍巍说,从古埃及的荷鲁斯之眼,到两河流域“守望者”神像,视觉力量的崇拜,是人类原始而永恒的冲动。“我们渴望突破肉眼局限,拓展认知边界。”
2023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星堆博物馆考察时说:“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
如今,三星堆正在被全世界“看见”。
人们为之着迷,正因它:特立独行却光芒四射,有力证明文明从不是单线演进,而是百花齐放、多元共生。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参加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归来,打趣三星堆是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它在持续的新发现中、不断被世界注视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超越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对话,“对未知的敬畏,对谜题的好奇,对美的共鸣驱动着不同肤色、不同母语的人一起交流”。
三星堆博物馆。夏徐寅 摄
跨越山水,不灭的探索与创造之火
四川广汉,有三座绵延的黄土堆,形似一条直线上的三颗金星,取名“三星堆”。河对岸,地形微隆,一道弧形台地如月静卧,人称“月亮湾”。它们隔河相望,勾勒“三星伴月”的图景。
鸭子河流过,在其出山口处形成广阔的冲积扇,经年累月地淤积出深厚、肥沃而疏松的油沙土层。这样的水土,易于筑城聚居,也温柔包裹地下文物。
俯瞰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这道河谷,三星堆文物修复师、“大国工匠”郭汉中再熟悉不过,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16岁那年,他还是个在河中扑腾、与伙伴追逐奔跑的少年。个人命运与历史悄然交汇,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三星堆发掘,租住他家。因常帮忙打杂,郭汉中逐渐对文物产生兴趣。考古队相中他的聪颖勤勉,一位陶器修复学徒由此上岗。
大家赞他的经历传奇,他摆手:自己修复的不过沧海一粟,三星堆本身是“撞击心灵的惊奇”。
郭汉中在修复青铜尊。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三星堆重现于世,源自当地农人“一锄头的意外”。
一切看似偶然,却隐伏着文明的必然。那三个土堆,是古蜀先民夯筑的城墙残端,围合起“大都市”——面积约3.6平方公里,生活区、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等功能齐全。
“三星堆青铜器造型极具独特性。”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退休教授苏荣誉,数十年专注于古代金属技术研究。他研究发现,三星堆的青铜铸造虽在具体工艺上有因地制宜的创新,但主要采用范铸法和分铸工艺,技术体系与中原同属一脉。
山水相隔,文化传播,器物先行。
霍巍,是最早主张将三星堆文明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进行考察的学者之一。
1986年,他还是青年助教,跟着老师参与了三星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就是在这一年,震惊世界的“祭祀坑”被发现;2019年新一轮发掘,他已是学术带头人,带领着更年轻的四川大学考古团队,辅以科技手段持续探索。
1986年考古发掘现场。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永远不知道下一铲能发现什么——这句考古行业的老话用在三星堆很合适。他说,三星堆不是文化孤岛,它既发展出鲜明的在地文化特征——如眼睛崇拜、神树宇宙观,又展现出高度开放性。
譬如三号坑出土的神树纹玉琮,内圆外方,为古代重要礼器。其器型与长江下游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相同,表明距今四千年前蜀地与中原已有物质与技术交流。但又非简单模仿:玉琮表面刻有三星堆独特的神树纹样,贴上自主创新的文化标识(Logo)。
龙形象也在三星堆遗存中频繁出现,延续炎黄子孙共有的图腾,又添上古蜀独有的巧思。如青铜神树上或缘树而下、或昂首挺胸的神龙,鸟足神像青铜立人手中的龙首权杖,青铜大立人衣裳的龙纹样……
青铜神树上或缘树而下、或昂首挺胸的神龙。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霍巍分析:猪龙可能与中原地区农耕民族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羊头龙、虎头龙或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有关。
猪鼻龙形器。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此外,三星堆出土的海贝、朱砂及部分青铜矿料均非本地所产,说明当时就有“远距离资源流通网”。
蜀道再难,也阻不断先民向外汲取营养的渴望。“驱动先民们跨越千山万水的,是不灭的探索与创造之火。”霍巍感叹,跨越千里不绝的交往、技术的进步、思想的创新,构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定制文物“栖息地”
“纵目”的精神火种,仍在守护者手中燃烧。
今年夏天举办的2025年成都世运会,是世运会历史上首次举行火炬传递。
火种采集地,在三星堆博物馆。采集人之一,是博物馆首任馆长肖先进。
馆员们口中的他,清癯矍铄,很有魄力,性格严谨却大胆敢为。
1986年,三星堆遗址迎来大规模发掘。彼时,作为广汉县文教局文化科科长,肖先进目睹三星堆纵目面具从土坑中缓缓抬出的场景,萌生大胆构想:“能否筹建一座博物馆,让瑰宝公之于众?”
三星堆博物馆选址的大胆,在当时很多文博人心里打上问号——它没有选在原本规划的交通便利、场地较小的广汉市区,而是远离城区七八里外的遗址现场。“谁会来?怎么来?那时候荒草丛生,除一条机耕道外无道路可通。”馆里工作人员说,直到今天,她仍须赶单位的班车上下班。
如今,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与老馆遥相呼应。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可肖先进却坚持:博物馆必须立足文物出土的原生环境,让观众直观感受文物所依托的历史与土地。他构思的不只是一个展馆,而是融合博物馆与园林景观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资金极度短缺,他就多方奔走,最终通过贷款自筹2000万元建馆,创下先例。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文物横空出世震撼世界,博物馆的开放也为中国博物馆建设蹚出一条新路。
采访中专家提及,博物馆是文物的“栖息地”——出土文物已远离它最初的存在语境,需要尽可能“场景还原”既不损其美,又能重新诠释其文化生命,让古老的器物安住、呼吸。
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理念背后,是精湛的技术与细致的实践作为支撑。
譬如展厅中那件青铜鸟足神像,由8号坑“顶尊倒立人像”与2号坑“鸟足人像”经跨坑拼合而成——人身、鸟足、倒立,托罍顶尊,尊盖上人像头戴高冠,双手握龙。借助3D打印技术,团队完成原比例复原组合,而原始组件则静置于独立展柜中。
这种方式,既是对文物本体的真实保护,也重构出一个可被观看、理解和共鸣的现场。
在郭汉中看来,科技只是路径,真正的修复离不开人的耐心、经验与直觉。他数十年如一日俯身于残片之间,以指尖阅读历史的断章,却始终胸怀开放、博采众长。
他带领的是一支跨领域合作的“修复联盟”:徒弟中有学材料的、做雕塑的,还有擅长计算机建模的。他不以老师父自居,谦称“一直在学习”。从考古学者、化学教授,甚至五金老师傅都是他的老师——他说,“方方面面,都教了我东西”。
融合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修复,让三星堆的文物在今天的博物馆中——栖息、重生、说话。
一边发掘、一边保护、一边展示
90后蔡秋彤,是郭汉中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新生力量。
这个来自陕西宝鸡——另一处青铜器之乡的北方姑娘,她爱笑,为修复室带来活泼的空气。2021年,她毕业来到三星堆博物馆,迎面撞上新一轮祭祀坑的研究,直接参与了3号坑的清理。“很多人一辈子也等不到这一刻。我一来,历史就在眼前打开了。”
蔡秋彤直接参与了3号坑的清理。夏徐寅 摄
她入职后不久,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对外开放。一面通透的玻璃墙将整个馆分为两个独立区域——文保工作区和游览参观区,“隔着玻璃,观众几乎能贴着工作区内的显微镜,幕后的文物修复工作搬到了台前”。
蔡秋彤最初在网上刷到自己工作照,也不怵,反而偷着乐:“角度抓得不错!我们在观众眼皮子底下工作,堪称‘史上最难摸鱼的职业’。”
更早之前,考古发掘现场就通过直播热腾腾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董静说,在考古现场直接设立实验室,实现出土文物与文物保护的无缝衔接,这属于全国首创;实验室被千千万万人见证,更是首创,“一边发掘、一边保护、一边展示”。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通过央视直播。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很多人在问“这样行不行得通”的时候,三星堆已在尝试。如同数千年前,以开放姿态融入跨文化交流,三星堆文明从未停止开放、交流、共享的脚步。
“老馆不够,建新馆;新馆不够,延长开馆时间,开放夜场;还不够,我们各处巡展。”董静说。“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来过上海博物馆。”记者插话。“还去过山东、北京、广东,‘出海’美国、日本、英国……”董静细数,语气自豪。
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曾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叶辰亮 摄
回到这片土地,人人为三星堆的故事“代言”。哪怕在成都转车,司机师傅一听要去广汉,立马说:“三星堆?”他滔滔不绝,成都东站的设计灵感就源自三星堆青铜面具——建筑正面以两个面具造型为支撑立柱,屋檐如神鸟展翅,仿若“太阳神鸟”归来。天府广场、天府立交、成都科幻馆……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元素,早已深深嵌入四川的文化肌理。
90后三星堆博物馆文化产业部工作人员王泰睿爱美,她试戴了最新的蜀锦非遗三星堆耳环,还带朋友来一起“种草”。
王泰睿试戴了最新的蜀锦非遗三星堆耳环。夏徐寅 摄
文创团队在设计过程中结合非遗蜀绣技艺,将创新设计与三星堆的瑰丽磅礴巧妙融合,把沉睡的符号编织为可佩戴、可触摸、可传承的生活诗篇。去年,三星堆文化产业收入近两亿元。未来,三星堆博物馆还将继续拓展文创开发路径,计划与更多非遗项目展开合作。
三星堆考古盲盒。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95后讲解员何俊岷,当过老师,嘴皮子溜。但他更喜欢在大家面前讲述三星堆的故事。“我们这代人天生就爱讨论、想探索。我每天讲解,甚至下班回家,都还在想:三星堆未解之谜的答案到底是什么?不仅是游客好奇,我自己更好奇。”
“他们是谁?”“他们为何消失?”“这代表什么?”这些问题属于全人类。科学家用碳14探测它的年代,艺术家用线条临摹它的神韵,哲学家在其中思考人类与神性的关系,普通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见闻。
董静说,这种蓬勃的好奇心,驱动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探索、研究、交流。三星堆成了一个巨大的“话题引力场”,将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同一处。在共同追寻答案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人破除隔阂,实现对话。
她记得带着三星堆文物前往罗马图拉真市场及帝国广场博物馆布展的情景——古蜀瑰宝与古罗马遗珍共陈一室,罗马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三星堆元素。
“不用过多语言解释,两种文明跨越地域与千年时光对话。无声,却足以激荡起涟漪。”
原标题:《吾乡大藏·广汉 | 三星堆考古的“千里眼”,被全世界“看见”》
栏目主编:顾一琼
文字编辑:祝越
本文作者:文汇报 王宛艺 余润坤 夏徐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