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清明也是踏青时,跟着竹枝词学古人惜春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柴焘熊 2019-04-05 10:37
摘要:“新蓬圆子”是用新生的蓬蒿榨汁后做的圆子,现在称为青团。“瓶装骨”则是把死者遗骨装入小瓫之中,崇明俗称骨殖瓫。翻译成现代文为“带着食盒拿着酒具去郊外一行,用只只青团来祭祀先祖坟茔。田头可见一只只的骨殖瓫,坟头培土后再贴上二字‘太平’”。

 

清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所以它被称作为祭祀节。和其它地方一样,崇明的民间,也要在这个时分上老祖宗的坟地去祭祖,去扫墓。清代的乾隆年间,安徽翕县人吴澄寓居崇明30多年,在他写下的描述崇明风土人情的《瀛洲竹枝词一百首》中,就详细地记载着这样的情景。在《祭祖》一诗中他写道:“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莹。原头累累瓶装骨,冢上添泥贴太平。”“樽”是盛酒的器具。“新蓬圆子”是用新生的蓬蒿榨汁后做的圆子,现在称为青团。“瓶装骨”则是把死者遗骨装入小瓫之中,崇明俗称骨殖瓫。翻译成现代文为“带着食盒拿着酒具去郊外一行,用只只青团来祭祀先祖坟茔。田头可见一只只的骨殖瓫,坟头培土后再贴上二字‘太平’”。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到先祖坟墓上去扫墓时,不但要点燃香烛、焚化纸錠、摆上供品,还得为坟地清除杂草,对坟头进行培土,更要在墓碑上面贴上“太平”两字,以祈求祖先在阴间平平安安。

海沙尔 摄

除了祭祀扫墓外,清明时节崇明还有贴九娘的风俗。“九娘”是指灯蛾。早时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在清明节时贴了“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的纸条后,夏天家中点灯时就不会有烦人的飞蛾来扑火。竹枝词中的“察污”,是指鸟拉下的粪。“芦辫”乃芦苇杆编扎的长条。诗的大意是“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禁烟的时候麦苗在不停地生长,家中到处贴遍纸条‘清明嫁九娘’。讨厌那燕子哺得的小燕乱拉尿屎,可以拿芦杆编成芦辫来保护房梁。”清明时分正是暖湿气流交汇的时节,因此老常常会下濛濛细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也。崇明人把这时段下的雨称之为“厾骨殖瓫(一种收敛死人遗骨的小瓮,埋在坟头)雨”,下了这样的雨,庄稼愈发地生长得快。

清明正是尝新和踏青的时候,所以又叫尝新节、踏青节。那时节的崇明,正是春季渔汛的旺季。许多渔家忙着捕捞河豚鱼、梭子蟹、回鱼和刀鱼。当年的崇明风情竹枝词是这样描述的:“河鱼沽罢面鱼稀,寒食烹鲜子蟹肥。白吉乘潮江水大,青狼句载满舡归。”诗中的河鱼就是河豚鱼,子为梭子蟹。白吉即是长江口名贵的淡水鱼回鱼,青狼句则是河豚鱼的一个品种。可以想象一下,满载着海鲜、江鲜的渔船回港,正好让岛民大快朵颐。清明期间,又是崇明老白酒酿造的大好时机,农家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酿造老白酒。这时候的老白酒,名叫菜花黄。竹枝词这样写道:“柳陌风吹蒸饭香,农家都酿菜花黄。雷鸣各捣蟛蜞酱,共待栽秧启瓮尝。”春雷声中又该是腌制蟛蜞酱的时光,且待谷落黄秧时好和美酒一起品尝。崇明人在这个时候也好食青团。清明时分,他们采来蓬蒿或艾草,挤出青汁,揉在米粉里,做成豆沙芯的圆子。这圆子的那份清香,那份甜糯,在日长遥遥的春日里,绝对是一道诱人的美食。人们既用来祭祀祖宗,又犒劳自己。

图片来源:新华社

那时富家的妇女都深居简出。除了元宵时分可以外出走三桥外,平时只能一直待在家里。清明时节却可以外出踏青,因此到野外赏景便成了最好的出门机会。其时,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一派莺歌燕舞的美景。阖家来到郊外观赏,实在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当然,踏青也并不是单单为了赏景,还要上庙里参加佛事活动。在崇明的竹枝词《进香》中这样写道“元宝香篮轿子扛,后头跟个俏婆娘。吃斋信女皈依佛,春日挨烧十庙香。”“皈依”这里是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佛教活动。“十庙香”为到十座庙宇里去烧香。

用现代文来讲是“坐着轿子带着元宝香篮去进香,一旁还跟着自家的帮佣女娘。吃素的女主人信奉佛祖菩萨,春日里要挨着十座庙宇一一烧香。”

清明也是风筝节。放风筝历来是清明时崇明人喜爱的一项活动。那时,岛上的人们或用芦苇杆,或用竹丝扎成六角鹞、菱形鹞、老鹰鹞、蝴蝶鹞等等,在风和日丽的蓝天下放飞。最为壮观的是放蜈蚣鹞,高远的天宇下,一节一节长达几米乃至十几米的鹞子在白云下舞动,鹞子上的风铃在动听地鸣叫,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有人会在风筝的拉线上,挂上一串红红的小灯笼。鹞子上天了,深蓝色的夜空里,一串红灯在飘飘晃晃,荡荡悠悠,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喜庆。还有人把风筝高高地放上蓝天之后,会剪断鹞线,任凭它们在天际遨游。这种断了鹞线的风筝,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据说这样放风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在当年描写崇明风土人情的竹枝词中,对于清明放风筝这样写道:“日暖晴空响鹤琴,磨刀审纸做风筝。今年扎个双蝴蝶,赛落他家九串铃。”这里的鹤琴,包括双蝴蝶、九串铃,都是风筝的名称。审纸是崇明方言,指用刀裁纸。将它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蓝天白云下响起了纸鹞的鸣声,有人正忙着裁剪纸张糊扎风筝。下足功夫扎上个大大的蝴蝶鹞,一定要比过那别家长长的九串铃。”

清明还是植树节。崇明人对于树木,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之感。早先,无论在宅边屋后,也无论在沟旁河岸,都会栽上一棵棵的树木,有杨柳、榆树;有椿树、楝树。可以这样说,村子没有了树木,就像是河道没有了流水,土地没有了花草一样,会变得了无生机。因此一到清明前后,不用人发动,不用人号召,乡间百姓会在路旁、河边、沟脚,宅角,自觉地栽上一棵棵树苗。

崇明人最喜欢栽的树是杨树和柳树。因为杨树容易成活,无需刻意栽培,只要随意插下一根枝条,就会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它又速生,两三年一过就可长得高高大大。据说在木材紧俏的年代里,一棵杨树料能锯成一间房屋的椽子,民间因此有“杨树勿蛀长到天”的说法。柳树枝条婀娜妩媚,属树木中的美女,风拂柳枝很具观赏性。早先清明,崇明人植树不但在家的附近,还会到江边新涨出来的的滩涂上,在那些未经垦拓的土地山,种下一支支芦根和一棵棵杨树,这叫种青。它们既可以固土,又能够防浪。一年下来,新生的滩涂就会绿浪滚滚。在芦苇荡里栽种的一棵棵杨树,也称救命树。因为它长得快,未过多时便远远高于芦苇,枝枝丫丫形成很大的树冠。在芦荡里跑海滩(捡海鲜)的人,往往光顾了捕捞而忘了潮水的到来。在逃避不及的情况下,就可爬在附近的杨树上,避免遭受没顶之灾保得一命,等退潮后再下来。

又见江南菜花黄,又见大地碧苍苍。在这莺飞草长的时候,在这清明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后,不知你打算过没有,气清景明的假日来到之际,你会不会去祭扫先烈、先贤、先人?你会不会去踏青赏新?你会不会带上风筝放飞一下自己的心情?你会不会种上几棵树苗,为生态建设推波助澜?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