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非常时期谈就业,总书记为何说这8个字?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142)
 (3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2020-05-24 06:31
摘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

词频折射风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八个章节,七章提到“就业”话题,“就业”两字在报告中一共出现39次,几乎贯穿始终。如此高频,据说还是史上首次,足见形势之艰难,高层之重视。

宏观上看,近几年就业都不太容易,问问身边的大学生们,“最难就业季”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词汇。这与时代背景不无关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少产业纷纷进入调模式调结构的转型“阵痛期”,难免会为就业形势带来挑战和压力,这应当是考量就业问题的一个前提判断。

当然,今年的情况格外特殊,没人料想到,半路会杀出疫情“黑天鹅”。初期严格的防疫要求下,停工停产对部分市场主体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原本可以吸纳大量就业岗位的企业,其扩张需求自然不会旺盛。与此相对的,则是巨大的存量扩张,据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共有874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0万人,这还不算往年尚未就业人群积累的存量压力,可以说,疫情之下经济规模的一“缩”和待就业人群的一“扩”,是造成今年就业形势无比严峻的重要原因。

形势严峻,必须严阵以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不少“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例如,高校和属地政府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等;今年还将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预计同比增加18.9万。这些应急之举,都是必要之举,不仅有利于纾解当下的就业压力,也能为长远的保就业措施发挥效能留出足够的空间和余地,需要认真加以落实。

增服务的同时,也要扫障碍。毋庸讳言的是,在当前的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或显性或隐性的就业不公现象,例如,身份歧视、户口歧视、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都是求职路上的一道道迈不过去的坎。因此,从法律法规和实际执行中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打造一个公平、流动、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就是促就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侧面。

无论哪种路径,就业问题都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对政府和企业来说,关照当下的同时,更应着眼长远。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就“稳就业”提出了不少面向产业的制度性建议。比如,有人提出,针对农村失业人口,可通过延长相关产业链的方式,将农民培养成技术工人;还有人提出,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吸纳就业。

无论是产业链延长还是新业态培育,背后都是企业在发挥着主体作用。换句话说,企业才是真正消化就业存量的中坚力量。从“六保”的内部逻辑看,只有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居民就业。因此,落实到现实层面,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源头上为各位市场主体纾困,提高其吸纳就业岗位的能力,而历来作为吸纳就业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更长期的“促就业”则依赖于观念的转变。对个人来说,有必要拥抱一种更为多元的就业观念——新观念带来新机遇,疫情催生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的当下,亟须个人在灵活就业方面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贡献更多的就业智慧。从疫情期间火热的“宅经济”、“云经济”到人社部近期发布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健康照护师等新职业,生动的就业实践正不断涌现。而对整个社会来说,多元就业观念的养成,有赖于更为包容、更为友善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特别谈到了“新就业形态”,并给了8个字: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对脱颖而出的新趋势、新形态,要顺势而为,积极推动,这是一种助力;对相关领域尚且存在的法律法规一时跟不上,特别是劳动者法律保障问题、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问题等,要及时跟上研究,把短板补齐,在变化中完善,这同样是一种助力。

想方设法、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对待“新就业形态”的态度,也适用于解决普遍的就业问题。某种程度上,一切就业问题在新形势下都有一种“新形态”。而要塑造好的“新形态”,一定需要新的“好心态”“好状态”。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