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光盘”难道只能强制?换换习惯,反浪费其实是一种生活美学
分享至:
 (32)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20-09-07 08:45
摘要:以“适”为美,而不是以“多”为美、以“新”为美、以“光鲜亮丽”为美

这个周末,一位朋友很开心地协助孩子一起做学校布置的光盘行动手抄报,另一位朋友接到学校围绕光盘主题写诗歌朗诵的要求,也与平时的“勉强为之”不同,干得不亦乐乎。细问缘由,原来是因为孩子最近有了“光盘”意识,吃饭时终于能把饭粒都吃干净了,家长们很欣慰。

这一代城市孩子是比较特殊的存在,他们的父母一辈就没过过严格意义上的苦日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更是不知苦为何物。所以即便从小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背得响亮,勤俭节约于他们而言终究是抽象的,更别说养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习惯。

这也不能怪孩子。这些年,物质生活的丰富让大家有了底气,也在不知不觉中滋养了“浪费点没关系”的观念。日常生活中,但凡请客吃饭,不少人认为“有吃有剩”方显诚意;在城郊或是农村,整鸡整鸭的叠罗汉式酒席、流水席,也是婚丧嫁娶、做寿满月的标配。这个时候,吃已经被排场、脸面等与吃本身毫不相关的要素裹挟了。

可以说,在目前的环境中,不管是大人践行节约理念,还是让孩子建立节约意识,需要与很多陈规陋习去对抗。然而,在内心深处,节俭依旧是一种美德,令人心向往之。否则,我们不会不厌其烦地向孩子强调,也不会看到孩子光盘时满心欢喜。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是中国人精神哲学,饮食亦然。爱惜粮食、反对浪费,是优良传统,也是一种精神美学。走过物质匮乏期的人们,挥霍浪费或许可以生发出一时的富足感,但更高层次的追求必然是对食物建立更有节制的占有,从占有食物引发快感,转变为愿意为身体口腹作出“留白”。而要做到这点,要点也不仅仅在吃的环节——

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小朋友,回国后面对亲友的盛情感到无奈,他习惯一人一个盘子,自取食物,精简足量,也容易光盘。但亲友的盛情,总是让过多的食物占据了他的餐盘,光盘成了奢望。我们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位热情的亲友?

有一位妈妈,她每次带孩子到超市,都会特意挑即将到期的牛奶买回家,因为这样一来,可以把更新鲜的日期留给别人,避免浪费。花费相同的钱,我们能不能生发出这样的利人思维?

还有一群“爱丑”的主妇,她们去买菜时,会特意挑选大小不一、甚至略微有点畸形的蔬果,避免这些食物因为外观,影响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度,从而造成浪费。确实,在超市里,每天都有大量瓜果蔬菜因为长相不佳被剩下,进而被扔进垃圾桶。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践行节约稍稍忽略食物的颜值?

这些个体体验,或许细微,但却刻着更深层的“光盘”行动的密码。

从公开的报道数据可见,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于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我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达38%,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这些食物是如何被浪费了?年长一辈把饭吃干净的要求,固然可以看作是不浪费的直观行动,但在更深的层面,是要有一种以“适”为美,而不是以“多”为美、以“新”为美、以“光鲜亮丽”为美的生活美学。

最近这轮提倡节俭、避免浪费的全民行动中,已经有了“将盘中的食物吃光或者打包带走”倡议,有的餐厅还推出了半碗饭、半份菜活动,这些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进步。但“半份理念”不能仅仅是商家在推行,我们更要想办法使之成为日常秉持的生活观念,需要前移到食品选择、制作、分配的环节去发生作用,从源头上建立对食物的尊重和节制。

回到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选择,是孩子们最生动的课堂。如何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我们不能仅仅把“光盘”当作一个要求耳提面命,而应该和他们一起,在生活中去建立食物的生活美学,倡导之,践行之,让孩子们从“光盘”中形成习惯,建立规则,体悟到美。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