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你在哪】上海夜晚记忆,那个抢占乘凉好位置的你去哪儿了
分享至:
 (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子愚 2020-09-14 14:45
摘要:这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照片:大批市民在一幢建筑脚下的空旷处纳凉,不远处有一座用于指挥交通的信号亭,其背后是外白渡桥。

老照片刊发于2006年11月27日解放日报第12版。图片说明:上海大厦前的纳凉之景已悄悄离我们数十年光景。俞新宝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这是解放日报摄影记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照片:大批市民在一幢建筑脚下的空旷处纳凉,不远处有一座用于指挥交通的信号亭,其背后是外白渡桥。

这是哪儿?有外白渡桥,就太好猜了。图片刊登于2006年《解放日报》“彩色画刊”栏目的《城市记忆》,图片说明是“上海大厦前的纳凉之景已悄悄离我们数十年光景”。

一度,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文娱生活匮乏、交通不方便、没有空调,不少上海人养成了日落而息的习惯。仲夏夜的上海,不光是上海大厦的门口,上街沿、弄堂口、草坪上,随处可见,躺满了乘风凉的人。

猜得出照片的拍摄地点,却猜不出照片里人的身份。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街头大规模乘风凉的场景早已找不见。乘凉的人去了哪儿呢?


以前乘凉的好位置要靠抢的

夏日晚7时整,浦江两岸建筑的景观灯光亮起。外白渡桥上车水马龙,游人在人行步道上,南北向穿行而过,拍照留念,远处浦江两岸霓虹闪烁,恍如白昼。

比照着照片的拍摄地点,记者在上海大厦外采访时巧遇家住吴淞路附近的陆阿姨,向她展示照片里的乘凉场景时,她触景生情。少时的陆阿姨常在上海大厦下乘凉,“这里好位置可是要靠抢的”。

晚饭前,先拎两桶凉丝丝的井水,把被暴晒一整天的水门汀地板浇一遍;然后一家门搬来竹榻、藤椅占地盘,家里条件差一点的就用门板。乘凉的娱乐活动也是稀少,就是打打牌,嘎嘎讪胡;大家乘凉都用芭蕉叶编成的扇子,谁家要是在那时候就用上了折扇,并在扇子上倒几滴花露水,扇出阵阵芳香,那“伐要太扎台型哦”。后来生活条件好了,家里都装空调了,乘凉的习俗也渐渐少了。

如今,打开网购软件下单,空调翌日就会被送上门并安装妥当。可在1979年前后,空调机曾作为“专项控制商品”引发过一场不小的轰动。当时,若有涉外酒店安装空调、商店于夏日运营时开启空调,都是不小的新闻。1979年7月13日,包括上海大厦在内的上海七大饭店安装了空调,“只要随手揿一下选定的电钮,空调设备就会按照旅客的意愿,自动调节到适当的温度”。  下转◆5版(上接第1版)1980年7月30日,《解放日报》二版报道,“南京路、淮海路、豫园商场一些著名饭店等,今年都安装了空调设备,目前本市已有20多家饭店在盛夏时期开放冷气”。1989年,当时上海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会文化宫曾以工程急需为由,申请购买窗式空调器一台,价值1600元(198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374元)。负责审批的集团同志了解到该空调非急需品,还坚持不批准这笔申请款。这则报道还登上了当年8月4日的《解放日报》头版。

但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渐渐,空调从曾经的“奢侈品”,到如今的“刚需品”,走入平常百姓家。

根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时至今日,上海居民每百户拥有空调超过200台。

当记者问及家中何时装的空调,陆阿姨回忆,“大概是在1988年,那时候装的还是窗式空调,我跟我儿子讲起没有空调的日子,儿子也讲实在不敢相信”。即使家境殷实,安装了空调,为了节约用电,也会犹豫是不是用。“非要等到屋里厢人全都到齐了才好开”。

比照着老照片同一视角拍摄的地点。曾经上海大厦外的纳凉地。郑子愚摄


灯光映衬,“上海咪道”出来了

乘凉的人不见了,不仅因为室内凉快,也因为夜上海文娱活动的选择多,谁还守着三尺纳凉地?

29岁的都市白领娜娜从手机上搜到,今年夏天上海开设了多个夜市,几乎遍布上海各大商圈,离她工作地点较近的圆明园路外滩源也开辟夜市,吸引她的是露天吧和一些大IP的文创产品,与她少时只能在家附近逛逛地摊型夜市相比,这里的夜市更丰富更新潮,“潮!才适合现代年轻人”。

要知道,上海的夜晚也并不总是这么热闹。但1979年开始,《解放日报》上与“夜市”相关的稿件成倍增长,从原先的个位数,增加到了年平均40多篇大型报道。时间来到1982年3月6日晚,南京路上出现了第一个周末夜市。一改往常夜晚清冷之象;1984年8月,中山公园利用溜冰场新开辟了一个团体组织的交谊舞池。1988年8月,大世界游乐中心开始每晚增辟霹雳舞专场、新潮时装表演、摇滚乐演出等,丰富上海的文化夜市……

到了1989年,上海有个新任务:让上海的晚上亮起来。此前晚上9时尚在营业的仅沈大成点心店、泰康食品店、“凯司令”等寥寥数家,但之后整条南京路霓虹争相闪烁,不夜城的魅力被散发得淋漓尽致。

对此美景,谁还能在凉席上摇着蒲扇坐得住?


夜上海有无数护航人

夜晚7时,是浦江两岸建筑的景观灯光正式亮起的时刻。

66岁的市民王庆元背着相机,在苏州河乍浦路桥靠北桥面选了个好位置,以苏州河水为前景,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为中景,陆家嘴高楼群为远景,连连按下快门。

王庆元表示,自己年轻恋爱时,就到上海大厦附近来约会。当时,上海大厦和外白渡桥会亮灯,外滩建筑群有些从地面向上打的灯光。外滩情人墙边的私语,浦东“墨彻暗”,大家聊聊天用心来记录。“你看现在年轻人白相的遥控飞机,拍短视频,有劲。”

与上海大厦一河之隔是圆明园路上的夜市,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从晚上7时拍到9时,王老伯一边看自己的作品一边感叹流光溢彩的建筑灯带“上海咪道就噶样出来了。”

从外滩源夜市过桥,经过上海大厦步行往西,不远就是地铁天潼路站。“换乘大线” 12号线地铁穿城而过。夜晚地铁给夜归人以方便,上海夜市也借此增添一股持久力。

夜晚9时30分,是35岁的姜庆所在的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触网检修二部开始准备工作的时间。作为技术主管,他负责地铁多条线路接触网的维护保养工作。

“我们的工作,要等12号线运营结束并停电后,才能开始。”姜庆告诉记者。次日凌晨零时10分许,手续和工程准备就绪,姜庆绑上安全带下到区间作业,开始为天潼路和嘉善路区间的地铁电路接触网进行检修。在3米多高梯车上,工作人员要对接触网的每处定位点进行检查和维护,着重对绝缘瓷瓶进行擦拭,并根据测量出的导高值和拉出值,对接触网的定位装置进行调整等等。

姜庆(左)正在检修地铁电路接触网。郑子愚摄上海的夜晚热闹了,地铁也推迟了末班车的时间。“但首班车出发时间变短,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工作时间缩短,这对工作质量是考验。”

凌晨3时许,姜庆下班,天未亮,他驾驶着轿车奔袭回家,沿路偶尔会路过几处未打烊的酒吧,三五成群的游客,刚刚结束他们的夜生活。此时娜娜已经回家睡觉,陆阿姨一家齐聚,正在房间里开着冷气安睡,王老伯习惯早起,几个小时后,他即将起床整理昨晚拍摄的照片。

上海大厦下,已经没有人在路上乘凉。

但从上海大厦望下去,整个上海却实实在在,一天比一天更热闹了。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朱瓅 制图 图片编辑:雍凯
图片来源:郑子愚 摄 本报资料照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