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刘半城留下的一片瓦
分享至:
 (34)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冯 乔 隗宸昕 2020-10-15 07:46
摘要: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接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送了一套古籍《楚辞集注》影印本给田中首相。这套《楚辞集注》从何而来呢?它和青岛的一个家族又有什么关系?

《楚辞集注》汇集名家对屈原《楚辞》的注译读解,原为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后为刘少山收藏并捐赠给国家,影印出版。毛主席经常翻阅,爱不释手。一套书,一个人,一片瓦,一个悠长的故事。


毛主席向田中角荣首相赠送《楚辞集注》

青岛半城红瓦是谁烧制的

刘少山是谁?刘半城又是谁?在上海华容路的宛南华侨新村, 笔者采访了《楚辞集注》捐赠人刘少山之子刘植,他年过八旬,精神矍铄,学者风度,曾经担任过上海电力学院副院长。刘植拿出一块瓦棱清晰的红瓦片说:“这片瓦片,上面的德文写的是青岛刘子山监制。祖父刘子山的事业发展起点可以说从这片瓦片开始。”

1877年,刘子山出生在山东掖县(莱州)湾头村,家里兄弟姐妹八个,只有五间破房七亩地。他是老二,属牛,14岁就进城做童工,在青岛德国神父家里做仆役。他天性好学,干活时死记硬背德语单词,渐渐会讲德语了。而后,湖广总督张之洞要在湖北大冶开发铁矿,聘请德国人勘探矿产,有人就推荐刘子山到洋务系统工作,给张之洞做德语翻译。那时华人地位低,德国人上街坐大轿,他在后面跟着跑;德国人在屋内坐高椅,他只能坐低凳。洋人经常羞辱华人,刘子山由此立下了不甘于洋人之下的志向。


刘子山

刘子山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回到青岛,做的第一笔生意,进口美国大来公司木材,做红松木生意,赚了第一桶金。此时的青岛正在大兴土木,迫切需要建筑材料。他又买下德国人办的红石崖窑厂,扩建成一个砖瓦厂,专门烧制洋式红色砖瓦,获利颇丰。他还收买过一家德国兵工厂,改造成一个船修厂,北方的大船都在那里修。他开办永利汽车行,经销美国产别克牌汽车。他投资50万两白银,修烟台到潍县的公路。青岛人把他叫作刘半城,就是因为昔日百分之四十的青岛居民,都住他盖的房子。

刘子山从打工仔变成华北首富。他又在金融业发展,办了东莱银行和安平保险公司,发行过钞票,在上海、天津等地也有大量地产。他作为主要出资人,捐资创办了私立青岛大学、私立青岛中学、青岛女中等学校。民族危亡时刻,他保持着爱国的气节。抗战时期,上海、天津沦陷以后,刘子山对东莱银行职工讲:“绝对不要同日本人做生意,情愿不赚钱,我来养活大家。”

宋元善本藏到了盛锡福帽庄

清末民初,全国有四大藏书楼阁: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海源阁,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浙江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江南占了三家,此外只有山东一家。但是,海源阁传到第四代杨敬夫时,每况愈下。

海源阁受过几次火灾,还遇上土匪抢劫。20世纪20年代,杨敬夫举家搬迁到天津,把书也搬到天津去。当时,杨家家境拮据,就把一批书抵押给天津盐业银行。杨敬夫手里仅剩二十种宋元善本,他想把这些书卖掉,换点钱,再做生意。

宋版书籍价值连城,曾有“一页书一两黄金”之说。有个在青岛报社工作的朋友,把海源阁卖书的消息告诉了富甲一方的刘子山之子刘少山。那时,刘少山已经子承父业,担当大任。


少山

嗜书如命的刘少山很想把这二十种书都买回来,但买书费用不菲,刘少山需要禀报父亲才行。起初刘子山认为:“这些书不应该个人保管,都是国家的无价之宝,私人保管不大恰当。”杨敬夫回话说:“我这些书,日本人早就看中了,我不想让这些书流落到日本去。”刘子山甚为感动,答应刘少山花重金把这些书买下来。

刘少山买书的事情极为秘密,只有父亲刘子山、刘少山太太苗惠芳知道,瞒着家里其他人。书买来后,刘少山经常变换藏书的地方,储藏室、库房等处都放置过古籍,旁边还堆上许多杂物掩盖,遮人眼目。

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的刘少山,给自家儿子起名也选了《三国演义》里面的人名。刘植,出自七步成诗的曹植。刘植三哥叫刘权,借用吴国霸主孙权之名。小时候的刘植,并不知道父亲刘少山收藏了一批宋元善本古书,其中的《百川学海》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丛书,专门写古代文人轶事和野史,价值连城。宋朝以前,印刷术的字都是凹版,往下刻的阴字,印起来,墨一刷上去,就像拓石碑一样,字是白的,纸是黑的。宋朝时变刻凸版,挺出的阳字,油墨用得少,印出来的书,纸是白的,字是黑的。宋元善本就是以这种方式刻印出来的。



刘植兄弟幼时合影 

战乱年代,树大招风。刘子山平时喜欢坐在客厅沙发上,拨弄一架外国短波收音机,听时局新闻。有人举报他收听抗日消息,日本人跑来抄家,抄走了收音机,还抓走他的儿子刘少山,打得鼻青眼肿后放回。一抄家,刘家就害怕了,刘少山最担心这批藏书受到损坏或被日本人抢走,就把其中最珍贵的《楚辞集注》《百川学海》等古籍作了转移。

刘少山太太苗惠芳化装成小媳妇,携带包袱,把书送到了天津本家的盛锡福帽庄。说来也巧,盛锡福帽庄的老板刘锡三,是刘家的一个远房亲戚,当过沿街叫卖的货郎,投奔二叔刘子山,在东莱贸易行做伙计。后刘子山看刘锡三勤快,给了他3万银元,扶助他创业,从编草帽起,继而开办了盛锡福帽庄,制作销售毡帽、呢帽、缎帽、便帽、皮帽、通帽、草帽七类产品,生意越做越兴隆,遂成了帽子大王。

抗战胜利后,苗惠芳到盛锡福帽庄去把书要回来。结果,从床下拉出来的书的包裹把她给吓坏了,上面沾满灰尘,还有斑斑水迹。拿回家打开一看,幸好,古书没有大的损坏。

1948年,刘家从天津搬到上海,这些古籍也要南运,生怕途中出事,就分了两批运。刘家想办法借军用运输机托运了一半书,混在皮货等细软中,运抵上海龙华机场。另一批古籍走海上船运,放在一个樟木箱中,由东莱银行属下太平船务贸易公司太吴号货轮,运到上海吴淞码头。古籍安全运到后,存放于上海东莱银行二楼一间密室,防人觊觎。


刘少山摄于东莱大楼

上海东莱银行旧址在如今的天津路河南路路口。天津路拓宽时银行被拆除。如今能留下“东莱”印记的是热闹的南京西路电视台旁边的东莱大楼。这幢建于1927年的东莱大楼,现已是上海不可移动的文物。楼上原来是酒店式公寓,临街有出挑的欧式阳台。旁边弄堂里有刘子山花园住宅,欧风城堡状洋房别墅,和青岛刘家巴洛克建筑相似。

《楚辞集注》捐赠来龙去脉

刘少山出巨资收藏一批宋元善本,全家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文化瑰宝。到了和平年代,刘少山准备将珍藏捐献国家。


刘少山夫妇和子女

1952年春节,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获悉后,就把刘少山叫到北京叙谈。郑振铎见面第一句话:“你书全捐吗?你还有两套海内外孤本,也捐吗?”其实,收藏大师郑振铎对刘少山手里的宝贝了如指掌。刘少山说:“都捐了。”郑振铎又问:“那你要什么报酬吗?”刘少山当即表态:“第一不登报,第二不要报酬,第三不要政治待遇。”

刘少山把宋元善本捐献给北京图书馆,捐献古书和古籍共计26种、427册,其中《楚辞集注》《百川学海》两部是海内外孤本。文化部对此评价非常高:“我国人民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自隋唐以来,以木板及活字印刷之书籍,最多而质精。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国内各藏书家相继捐献宋元以来善本图书:常熟翟氏、江安傅氏、南海潘氏和刘少山、翁之熹、吴青南、邢詹亭、周叔弢、赵元方、丁惠康诸先生所捐献者尤为重要。”



宋版楚辞集注及文化部信函

郑振铎亲笔写了邀请信:“少山先生:前来承捐珍贵图书多种,至为钦佩!现北京图书馆拟于9月20日举办《中国印刷发展史展览》,希望先生能够到京参加预展。专此,即颂。郑振铎”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宋善本《楚辞集注》。“朱熹这部书是今存的最早的最完备的刊本,而且也是最后的一个定本。”郑振铎欣然为影印本写跋:“这部仅存于世的朱鉴刻本,为山东聊城海源阁旧藏,为后来东莱刘氏所得。去年,因刘少山先生捐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现藏北京图书馆。今年是屈原逝世的二千二百三十年。我们籍此机会,把这部最古的最完备的《楚辞集注》定本,影印出来,作为对于屈原这位古代伟大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诗人的一个纪念。”

毛主席比较推崇爱国诗人屈原,早年抄录过屈原的《离骚》《九歌》。毛主席经常在书房阅读《楚辞集注》,当作至宝,还写过《七绝·屈原》。20世纪70年代,田中首相得到毛主席送的国礼《楚辞集注》之后,日本兴起了一股《楚辞》热,读卖新闻社影印出版了1000套《楚辞集注》。

刘植的大哥刘燊在美国看到这个消息,写信给读卖新闻社,说我是捐书者的儿子,我想买一套。读卖新闻社收到信后回复,你就不要买了,送你一套。后来,刘燊代表刘家决定把那套日本读卖新闻社影印出版的《楚辞集注》,转送给重修后的山东聊城海源阁,也算是一种物归原主。

2008年,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其中刘少山收藏捐赠的《楚辞集注》《百川学海》赫然在列。

笔者把刘家捐书的故事告诉了郑振铎孙子郑源和孙媳妇王菁,他俩很兴奋,说祖父郑振铎收藏文物甚多,全部重要文物也都捐赠给了国家。还说,他们的儿子正巧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看得到《楚辞集注》,文脉传承。笔者说:“找机会,我来安排刘家与郑家后代的见面会。”他们连说:“太好了!非常敬佩刘家。”

历经沧桑的一片红瓦

1953年,私营东莱银行参加第一批公私合营,刘少山出任公私合营银行董事,每月只领80元车马费。大家庭住房也从几千平方米的花园住宅,逐渐缩小到东莱大楼的四间房。不久,刘少山把自住陋室也加入公私合营改造,每月向房管部门交房租。

慷慨的刘少山捐宋元善本,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贡献,但他非常低调,从不向外人张扬。女儿刘玳参军后探亲回家,发现她身着戎装的照片挂在客厅里。刘少山对女儿说:“我是光荣之家,我愿意让别人知道我女儿是解放军,所以我把照片挂在客厅里。我给国家捐书,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用不着炫耀。所以,文化部奖状只可挂在我的卧室里。”

有一年,刘家后人从海内外集结,重返青岛寻旧。刘子山造的精致房子,在青岛鳞次栉比,到处皆是,有的还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刘家在青岛已经没有一间房子,没有片瓦。

青岛湖南路39号别墅,是当年刘子山用来避暑的洋楼,也做过东莱银行的办公楼。刘植依稀记得:“爷爷曾经在济南兴办了一所做慈善的厚德平民工场,吸收无业者编织地毯,专门为青岛湖南路39号客厅编织了一条硕大地毯。后来,这条地毯运到天津,生怕弄脏,平常不铺,只有过春节时才会铺在中式客厅,铺放时我们孩子总是非常兴奋,因为即将要过年了。”

刘植看到青岛湖南路洋房在修缮,就向工程队要了一片红瓦。瓦片上德文刻的字清晰可见:青岛刘子山监制。


刻着德文的一片瓦

岁月沧桑,刘植在上海家里拿着祖父留下的这一片红瓦对我说:“这片瓦片意味着这一百年的变迁。他(祖父)有这么多的房产,当时他是华北的首富。但他对我们的要求,要自食其力。我祖父,我父亲,到我们这一代,完完全全跟上社会潮流的发展。我们家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本来私有的变成公家的。我父亲刘少山没有一句怨言,而且都是积极支持。我们没有靠家庭财富传承,而是靠自己奋发图强。现在先辈留给我们的,也就是这一片瓦。”

这片瓦片,刘家无价之宝。

刘少山把珍藏的宋元善本捐献给国家。“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而古训格言一直勉励着刘家的后人勤奋前进。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为青岛美丽的红瓦建筑(冯乔摄)。本文照片由刘植与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