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扭曲自己脸部去传递情感,不高级!”拿下梅花奖、文华奖的她这样谈演戏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0-10-20 22:03
摘要:一句台词练习几千遍。

“像《牡丹亭》在昆曲打基础,《花魁记•醉归》是我学的第一个戏,得奖最多,它的音在换声点上,仅月朗星稀一句,练习就要唱几千遍。”在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带领下,苏州市苏剧团携4出传统苏剧的折子戏《水浒记•借茶》《快嘴李翠莲•辞别》《十五贯•访测》《花魁记•醉归》10月24日登陆上海长江剧场,这次演出出动苏剧团最坚实的演出阵容。

苏剧是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南浙北一带。苏剧与上海有很深渊源,清同治年间苏剧传入上海,1941年国风苏剧团在上海创建,标志苏剧正式产生。2006年5月20日,苏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5月,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至此苏剧有了独立建制的传承保护单位。

《花魁记》是苏剧保留剧目之一,由宋之衡、宗青改编自十七世纪“苏州派”剧作家李玉的传奇本《占花魁》,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首次被搬上舞台。许多人通过《花魁记•醉归》一折认识苏剧,《醉归》中,花魁女拥有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和无奈,又有文人的诗意与憧憬。苏剧唱腔甜圆糯软、轻柔婉转,表演细腻自然,十分适合演绎这类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爱情故事。

1957年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苏剧《花魁记》获得优秀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演出奖,第一代饰演花魁、秦钟的庄再春、蒋玉芳分别获得表演一等奖。1987年12月,由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昆剧抢救继承剧目汇报演出”在北京举行,王芳演出《醉归》获得张庚、刘厚生、郭汉城、俞振飞等专家的一致好评,成为苏剧舞台上第三代饰演花魁的代表人物。1994年,王芳更是凭借苏剧《醉归》及昆剧《寻梦》《思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芳记得,1986年在南京参加青年演员大奖赛,演的便是《花魁记•醉归》,“团长说我其他都到位,但是醉态不够,醉是做出来的,不是人物自发产生的。”好强的王芳买了半斤红酒,感受“醉”,“好开心,原来喝醉了,一个人是兴奋的,唱戏时更加感受到人物的心痛。”

体验“醉”的结果,王芳全身出疹子,半个月过敏才好。她一直提醒学生,“艺术来源于生活,演戏拼的是对角色理解,一开始学戏像描红,不出格就行,接着像临帖,到最后要看能否抛开帖子自创风格,所以才有那句老话,学人者生,似人者死。”

在上海观众见面会上,王芳分享演戏心得,“戏曲讲究形体,从小练习靠墙站,头颈肩腰膝脚都要贴着墙,仿佛有人向上拉着头发,整个人感觉长高了很多。”她强调,深入人物内心而不是靠挤眉弄眼吸引观众,“梅兰芳大师晚年演电影,表情越来越细。花旦眉头一提,就轻佻了。情感靠你的气息眼神。扭曲自己的脸部去传递情感,就不高级了。你的痛苦仿佛小孩,小孩摔跤了,哇哇大哭,暗示父母赶快抱他。”

1977年,王芳进入江苏省苏昆剧团成为学员。彼时昆剧并未像如今这般受到关注,在其衰落时期便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由此苏剧表演艺术受到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在很长一段时间,苏昆剧团都保持着一种在经济上“以苏养昆”,在艺术上“以昆养苏”的状态,两个剧种相辅相成。分析两者不同时,王芳说,“昆曲是曲牌体,从头唱到尾,没有过门,节奏慢,一个音很长;苏剧则是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有过门,变化很多,音准难。”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回归,反响热烈。“我实习演出的时候,去常熟演出9场《孟姜女》,但是票房的收入达到了11场。”王芳回忆,“这让我们觉得这一行很景气。”

当上世纪八十年代迪斯科、卡拉ok等娱乐项目进入文化市场后,苏剧等传统戏剧深受影响。王芳曾短暂地离开过剧团一段时间。促使她回来的,便是1995年以昆剧《寻梦》《思凡》、苏剧《醉归》三折戏摘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王芳深知戏剧艺术的魅力,她想要将之传承、传播。在台下,一定要谦虚,所有的人都是老师;但在台上,必须要骄傲,这是演员的自信。也正是有了这份信念,她在2005年时以三本《长生殿》摘取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2019年她主演苏剧《国鼎魂》又在沪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