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邓小平当年为何断定,浦东“可以后来居上”?
分享至:
 (31)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解放日报评论员 2020-11-17 07:10
摘要:始终坚持“站在地球仪旁边”

近几天来,这样一组数据流传甚广:30年时间里,占地不过1210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诞生了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第一家外商独资贸易公司等50多个“全国第一”。

30年过去,当初对浦东开发开放尚存怀疑的外部世界,已经无法小觑这股东方的力量。有限空间,拓展出超限扇面,释放出无限潜能,这无疑要拜开放所赐。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浦东是面向世界的”,并且“起点可以更高”,“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这样做了,浦东就“可以后来居上”。“后来居上”,靠的就是“面向世界”,是对全球资源的吸引、对全球理念的借鉴,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只有接轨全球、融入全球,空间才能延展、机遇才能放大。也是因此,开发开放初期那句“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的口号,会长时间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如近期在五中全会、进博会等多个重要场合阐述的那样,总书记再度重申,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任何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任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做法,任何搞唯我独尊、赢者通吃的企图,都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经济全球化遇到一些回头浪,但世界决不会退回到相互封闭、彼此分割的状态”——显然,无论对整个世界,还是身处其中的国家、城市、地区来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势。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再度宣示对外开放决心的一个契机。在今天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全球经济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宣示这个决心,无疑将给人以信心。“更高水平”四个字,道出的是今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特殊语境。

前30年的大部分时间,浦东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进大出”的开放模式,相对强调要素的集聚和交换。要素流动型开放的红利释放有一个周期,随着新发展阶段的到来,这种模式依然重要,但已不再能像过往那样支撑高速发展;新的全球竞争合作格局,亦催逼各经济体找到更深层、更具内在动力的竞争力来源。制度型开放,正是一个答案。

从自贸区的最初试水,到如今在临港着力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浦东近年承担的多项国家战略,重心都从单纯的要素流通转向了深层的制度创新。

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地推出一批特殊政策、不仅仅着眼于短期产出见效,而是要从长周期的竞合趋势出发,形成同国际经贸通行规则相互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进而着手构建全球领先的制度体系、制度环境,参与规则制定、掌握制度性话语权。

如总书记所言,这样的制度型开放,需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着力,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高质量产品供给、高效率资金供给,并借助临港新片区这样的“双特”战略区域,实行更大程度压力测试,力争率先突破。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扭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进一步坚定与全球最高水平对标、对话的志气,进一步增强自我突破、自我革新的勇气。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始终置身全球、拥抱全球、胸怀全球的大格局,是永远以开放立身、拒绝保守封闭的大气度,是始终坚持“站在地球仪旁边”谋划未来的自觉。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张驰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11月17日《解放日报》,原题为《坚定开放,始终“站在地球仪旁边”——论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④》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