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友谊商店,半部新中国外交史
分享至:
 (12)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2020-12-14 12:58
摘要:1980年4月1日起,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券。海外人士用外汇券,便可在友谊商店等指定地点购买特定的优质商品。“当时只能本人进店,如果要买双鞋子,家属得等在门口,他得拎着鞋子跑到门口让家属试穿。”

外宾在友谊商店选购体育用品

在静安寺商圈林立的高楼中,“上海友谊商店”有些不显眼。

记者盯着手中半个世纪前拍摄的照片,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1971年4月,《解放日报》记者将镜头对准了一间厂房,两位身着中山装的师傅正在制作服装,前景立着一身旗袍,照片说明是:友谊商店为外宾制作服装。

眼前的商店门口,清楚标注了经营范围:古玩藏品、珠宝翡翠、白玉国石和木雕沉香。“我们早就不卖衣服了。”听店员解释时,记者注意到墙上介绍:“上海友谊商店创建于1958年2月26日……曾是沪上颇具规模的涉外旅游零售商店。”

我不免好奇,这家留在很多上海人记忆中的商店,当年究竟是什么“规模”?曾经只对外宾华侨等群体开放的商店,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友谊商店有自己的服装厂

“这不是我们服装厂的张师傅吗!”77岁的上海友谊商店原总经理朱济安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人。“左边这位戴眼镜的是张志康,右边这位师傅叫沈根福。”

这是今年初秋一个普通的周末,我约朱先生在一家商场咖啡馆见面。1962年,朱济安到上海友谊商店工作,到1971年,28岁的他开始负责售卖男士服装。“当时我和张师傅属同一个部门,他负责为客人量尺寸、试衣服。”

初创于南京路的上海友谊商店,前身为1952年开在上海大厦的“上海国际友人服务部”,这是上海第一家只供外宾、国际海员和华侨购物的供应站。1971年,友谊商店搬到中山东一路33号。朱济安说,当时友谊商店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位于北苏州路,最鼎盛时有100多位员工。“这张照片,应该就是在厂里拍的。”


一份份长长的接待名单

在30多年时间里,市民即便有钱也无法买到友谊商店的商品,因为这里只对外宾、国际海员和华侨开放。

朱济安拿出一份长长的接待名单:尼克松代表团、田中角荣代表团,西哈努克、李光耀、铁托,西班牙国王、利比里亚总统……这些名字串起了半部新中国外交史。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游艇停泊在上海码头。由于时间紧张,英方来不及到友谊商店购物,便要求将商品送上船,负责这件事的人中,正有朱济安。“他们只要丝绸料子,我们拿了四五十卷,开车到码头。”

“赚钱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服务不能有差错。”1972年,《解放日报》还报道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非洲外宾来商店定制呢料裤,但第二天就要回国。服装师傅当场开料裁制,仅用45分钟就做出试样,加紧缝制后将裤子提前送到。

友谊商店南京东路门面

日本学生旅行团在友谊商店


那些用券换大件的日子

1980年4月1日起,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券。海外人士用外汇券,便可在友谊商店等指定地点购买特定的优质商品。“当时只能本人进店,如果要买双鞋子,家属得等在门口,他得拎着鞋子跑到门口让家属试穿。”

一直到1989年,外汇券的使用才完全放开,“只认券不认人”。当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等都是紧俏商品,需凭票购买,且限量供应。市民结婚常常为准备这些“大件”而到处“奔波”。曾担任上海友谊商店总经理的陈国华说,当时需向单位申请相应物品的票证,如申请不到,只好到“打桩模子”(黄牛)那去买外汇券,再到友谊商店购买。“有时候30台冰箱一上午就卖光了,我自己都买不到。”朱济安笑说。

1995年1月1日,外汇券停止流通。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和繁荣,现在无论是外国客人还是本地市民,都可以随心所欲在上海商店购物,轻轻一点就能购买全世界的产品。连已经退休的朱济安,最近也在女儿的帮助下学会了网购。“友谊商店不像当年那般特别了。”他感慨道。

友谊商店在中山东一路33号时期(采访对象 供图)

友谊商店新店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