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35岁裘继戎,曾和他一样35岁的祖父裘盛戎,在上海
分享至:
 (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1-01-07 17:43
摘要:不到上海不成角儿

跨年之夜,青年演员裘继戎携一出戏曲与舞蹈相融合的《惊·鸿》登上了B站跨年的舞台,一经播出,相关片段在B站上已经达到149.7万播放量。几乎刷爆屏幕的弹幕里,不断有人重复一个事实:裘继戎是京剧大师裘盛戎先生的嫡孙子。在后来采访他的媒体里,他更是坦言继承祖荫的荣耀和背负名门世家的压力。

”35岁的裘继戎长着一张能让人看到辉煌余影的脸。10岁入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时,老师看着他勾完脸的扮相,会感动得流眼泪。‘你太像你爷爷了。’你太像你爷爷了,长辈们反反复复跟他讲。爷爷过世得早,裘继戎没见过他。但他还是打小就知道,爷爷是京剧‘裘派’的创始人,而传承的担子压在了自己这个唯一的孙子身上。裘派第四代继承人的标签让他长期扛受重负,‘永远会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会觉得这东西没做好。先人的那座山,就永远在那。’”

他用舞蹈打破梨园对他的期盼,又用舞蹈对国粹予以真挚的致意。

B站总部所在的上海,见证了裘继戎受人关注的演出。其实似乎是巧合,也似乎是必然的是,就是这个“不到上海不成角”的上海,也在上个世纪也见证了裘继戎祖父、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裘派艺术创始人裘盛戎的青葱岁月。回到和裘继戎同样的35岁这年,裘盛戎也在上海迎来了人生重要时刻——演出《将相和》,并在上海大获成功。

1950年8月,上海的天蟾舞台公布下期新角:“已邀妥太平剧团;演员有谭富英、梁小惊、裘盛戎、黄元庆、马富禄、慈少泉、阎世善等。大约在九月中旬可登台演出。太平剧团现在正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天蟾准备即派人到天津去接他们。”

这年9月,剧社如期到上海,《文汇报》报道:“太平京剧社是裘盛戎的戎社、谭富英的同庆社的老人重新组织的;和李少春他们的新中国实验剧团在北京是两个京剧团体。社里制度改革了,没有明星制了,排头牌的角儿也和大伙一样。他们这次带来的《将相和》是一个改革成功的旧剧,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了四场,每天下午三点钟便客满了。在北京演出的十七场也都场场满堂。《将相和》是旧剧里《渑池会》和《完璧归赵》合起来之后再加入了新的编排成功的。”

上海解放,新中国成立,京剧演员的生活也发生变化。记者记录:“1947年谭富英从北平飞上海,住在金门饭店,生活非常奢华,是为了杜月笙的寿日的堂会戏,把他从北京“请”来的。那年秋天,也是中秋后一日,他在皇后大戏院登台献艺,每天可以赚到十五两金子。这次来——,谭说:‘我们大伙这次到上海来,尽量的少带人,除了必要的场面、伙计之外,我们都没带。这次在天蟾卖一万八千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实在开支大。叫人家扛了半袋面粉的钱来听戏,说不过去。现在听戏的没有那些投机倒把的了,大家都是劳动人民,不该这么做。’他接着说:‘现在我们做艺的,要给人民服务了,不能再跟过去一样,戏要好,人家才来听。’”

这次到上海演出《将相和》前不久,裘盛戎在天津跌伤了,伤了肋骨,一到上海便去看医生,医生说,睡在广床上不能动,要吃四天的药。上海的媒体捕捉到这一点,并报道说他“但是为了南方朋友们的感情,扶病赶来。有人说这是江湖义气,但是这里却真是一种艺人间真实的情感”。

侯喜瑞(右)在绘窦尔墩脸谱的资料照片。左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将相和》被认为是开拓了新的史剧的道路。一经推出,就在上海广受欢迎。1950年,《解放日报》更是发文,将《将相和》的意义提升到认识新老干部团结的高度:“新京剧《将相和》,自谭富英、裘盛戎等在天蟾舞台演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欢迎。该剧富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从整个戏剧的演出上,可以启发观众认识到新老干部团结的重要,和若干工作同志由于骄傲自满对工作上有如何的危害。”

上海的媒体不吝赞美之词,夸赞“饰廉颇的演员裘盛戎,在廉颇得胜回朝的时候,我们在急骤的锣鼓声中和众将兵与一马童引导之下,看见廉颇高扬着马鞭冲上了舞台;接着几个急遽的回旋,然后在台中立定,向左右一环视,就完全显露了这位老将军的威风。紧接着老将军一阵大笑,众将兵又在锣鼓声中跟随着老将军下场了。这一阵笑声虽然不长,却留在舞台上很久,留给观众的印象很深,因为角色的笑声笑得是那样爽朗刚健,充满了感情,所以仅仅在一个过场戏中,演员未费一词,只以几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便有力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演员在这一节戏中的艺术创造,正像一个有丰满经验的画家,着墨虽然不多,只用简洁有力的几笔,就把一个久经战斗、豪迈勇猛、得意傲慢、踌躇满志的老将军形象,完全勾划出来了”。

负荆请罪是全剧的高潮,“饰廉颇的裘盛戎在这场戏的表演中,听到虞卿说蔺相如‘情愿让将军,不愿亡赵国’时,上身猛向前冲,双臂分开水袖急遽的旋转,全身颤动,接着用力抓住水袖,上身向后一仰,双臂和水袖软弱无力地下垂。我们清楚地看见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原来自以为理直气壮的错误思想,完全被摧毁了。这些,都被演员强烈地表达出来了。至于廉颇的负荆请罪,在蔺相如说来,是料想不到的。所以当蔺相如发现廉颇跪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完全事出突然。这个变化是急速、巨大的,也是感人最深的。饰蔺相如的谭富英在表演时,急忙地把手中所持的书本向后一抛,抢上前两步,跪倒廉颇面前,紧抓住他的手,以真挚的感情,激动的声调唱出:‘顷刻间不由我伤心泪降!’这些演唱震撼着观众的心弦,取得了观众的共鸣。《将相和》整个的演出给人的印象是真实的、完整的。当我们走出剧场,内心激动的余波,还久久不能消退。”

1952年,裘盛戎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奖一等奖。同时获奖的,还有丁是娥(沪剧)、李少春(京剧)、范瑞娟(越剧)、马连良(京剧)、陈伯华(汉剧)、徐玉兰(越剧)、新凤霞(评剧)等名家。一年后的1953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三周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裘盛戎作为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总团和各总分团共五千多人中的一员,来到朝鲜。这支慰问团中的文艺工作团,由全国40个剧团单位,3100名左右文艺工作者组成。此时与他在一起的,有京剧著名演员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谭富英、马连良、言慧珠、李玉茹等,还有音乐家马思聪、歌唱家周小燕等。

在赴朝前夕,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裘盛戎和谭富英都讲述到上海观众的热情对《将相和》的意义。

谭富英、裘盛戎说:“《将相和》初演出时,我们心里都没把握,不知能否受到观众欢迎,可是演出后,成绩竟出我们意料。在上海演出,剧院原是一场一卖票,可是演《将相和》时变成一卖就是三场,后来改为一卖就是十场,连演了一个多月,始终上座不衰,打破了我们过去所有演出的纪录。

“其间接到不少观众来信,指出这一出戏有教育意义,并且艺术性也好,还鼓励我们多演一些像这样的好戏。我们从这次演出中受到教育,知道这是团结互助才收到的效果。在演出过程中,我们的观众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变,劳动人民占绝大多数了。他们不像早先的一些观众专欣赏一些‘俏头’或演员的一个腔儿,一个身段,而是要在欣赏戏曲艺术中得到教育,因此,我们才体会到一出戏曲是整体的,不是一两个演员的事。这样使我们团结的信心更加强了,彼此都想加意演出一些好戏……先后排演,整理了《铁面无私清官谱》《姚期》等戏。

如今谈到裘盛戎,《将相和》始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上海这个大舞台,海纳百川,70年后试图在世家盛名下闯出自己艺术道路的裘继戎,70多年前,因为改编新戏而忐忑不安的裘盛戎,都在这里找到自信。

戏曲节目《惊·鸿》,将京剧裘派传人裘继戎的舞蹈表演,和传统戏曲演员的表演程式进行了糅合,通过《游园惊梦》《断桥》《天女散花》《钟馗嫁妹》等经典戏剧曲目的串烧,展现了昆曲、秦腔、川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的不同之美,也让大众意识到了传统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生命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