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政府“拆墙”,拆掉的是什么?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根兴 2021-01-20 06:31
摘要:基层政府拆围墙,看似小事,实际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据媒体报道,2019年末浙江省衢州市启动实施了“拆墙透绿”行动。衢州已有233个“大院”的围墙已拆或正拆,包括区县乡镇的各类机构办公大楼、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国有企业等,一批沿街产权单位和住户也在自拆围墙。这是基层大气、包容、开放的象征,是一种亲民的实际举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新发展阶段,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特别需要拆掉各种挡在政府和人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有形无形的围墙,由此形成很强的社会凝聚力。

政府“拆墙”,重在防止出现“围墙政府”

从建筑学上说,“围墙”是用来围合、分割或保护某一区域的。当下,居民小区大部分有围墙,基层政府大院用围墙“包裹”起来,也是普遍现象。但久而久之,一些有着“围墙”的政府变成了“围墙政府”,门难开、事难办,拉远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拆墙”,目的就是要让“围墙”政府变成“透明”政府。

政府“拆墙”,让以前似乎有点“神秘”的政府大院,变成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老百姓的“前庭后院”,形成了一种祥和的社会场景。据报道,拆墙后,衢州市有了大大小小的城市绿地、口袋公园,拉近了与老百姓的心理距离。该市某县政府大院早上最热闹,送孩子上学的、早锻炼的、去菜市场买菜的,都直接穿过政府大院,不用再从外面绕路了。该市行政中心大院则成了年轻人婚纱照拍摄打卡点,如今市民把私家车停进机关大院,已经习以为常。政府和百姓在物理空间上的接近,也拉近了心理上的距离,有利于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基层政府拆掉围墙,这种行为值得称颂。

没有围墙的基层政府大楼,是社会和谐、干群鱼水关系融洽的最好证明。当老百姓能经常自由进出政府大门,实际上就等于增加了公务人员微调研、及时调研的时间和次数,那种运动式的调研、形式主义的调研就会大大减少。与群众亲近了,了解情况多了,决策和执行就会更多地考虑群众的感受,群众工作的能力在日常见面中也能够得到锻炼,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会真正变成党政干部的思维自觉和行为自觉。

政府“拆墙”,关键要拆掉线上线下的“围墙”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各级党政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努力为民、便民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电子政务服务方面,“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都取得了成效,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办事。

但随着网上办事的普及,最近出现了官僚主义的一个变种,叫“电子官僚主义”。有学者对此现象做了画像:“门难找”“脸不见”“话不说”“事不成”。在这一现象背后,凸显的仍然是作风问题。一方面,技术手段的进步,不是为了营造一个冷冰冰的世界。城市数字化转型,不应成为少数人懒政的借口。另一方面,人与人的感情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线下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线上交流无法替代的,更何况有一部分中老年人不能很自如地运用网络,需要为这些人做好人工服务。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有形的墙拆掉了,关键还要把心里的那道无形的“墙”拆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让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见面像家人一样真切,还是进基层政府大楼像进自己家小区一样容易,目的都在于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提升公众对政府和公务员的了解和信任。

总之,基层政府拆围墙,看似小事,实际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从形式到内容两方面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人民群众信任度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