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中产话题 > 文章详情
工作、家庭和爱好,我的“多面手”同事们一样也不肯落下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彼岸 2016-12-27 14:19
摘要:我的美国同事们都很多才多艺,而他们觉得所有的爱好,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角色丰富的美国同事】

 

作为一美国大公司里的研发工程师,坦白地说身边的同事是一群常常被看做“书呆子”的博士,细谈之下就会发现他们一个个多才多艺

 

我刚进小组认的“师傅”,某西部老牌名校博士,是一个国际级的宠物选美比赛的裁判。他平常的一大兴趣就是全美国甚至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比赛中,作为裁判给那些最漂亮优雅的宠物狗打分;实习时遇到的一位女同事,她家里有个农场,工作之余最喜欢骑马,同时还散养着一大群鸡鸭,周末会把有机蛋拿到城里一周一次的农贸市场上售卖

 

周围的“奇人”“高人”还有不少。比如,有位同事是铁人三项国家冠军,另一位同事获得过国标舞州内金牌还有一位同事是美国最有名的小龙虾生态学研究专家每凑足四天假期,就去各个水域捞小龙虾,不是吃的哦,拿来研究。有时不免觉得,他们丰富的兴趣爱好相比,我自己的人生简直乏善可陈。

 

上个星期,一位去年退休的同事老Joe不幸因病去世。我和Joe合作有限也没有深交,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不苟言笑做事严谨到几乎有点古板的老头。而在公司同事代发的讣告上,我却看到了面目更丰富的Joe他不仅在公司度过漫长的40年职业生涯期间有不少职业成就,也是社区设备委员会的理事,以及校友理事会的资深发展顾问。讣告还点出了他的更多角色”——一个作为父亲,祖父,吉他手的他,我所不了解的他。

 

在老Joe的身上,我又一次观察到了很多普通美国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义:他们不单属于他们自己,属于家庭,属于工作,也属于社区。

 


 

【工作和家庭,怎么平衡】

 

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在人生中充当了多重的社会角色,但通常最被看重的,又是哪一个?

 

我的职业导师Alex, 事业上十分成功也很忙碌,每个月都要跨国长途奔波。他家里有三个孩子,有一个还有遗传性的疾病,而他同时还是童子军教练,还服务于本区教会,各种活动常常见到他的身影。

 

看他平时忙得脚不沾地,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他,如果非要让他在工作亲人和社区中做一个选择,他怎么办他的回答和我原来预想的不太一样,他说,自己的定位首先是父亲和丈夫,然后是作为兄弟和子女的角色,社区服务对他也有着重要意义。在他的清单中,工作的优先级并没有那么高。

 

即使是公司高管,也并不都像Yahoo前女CEO玛丽莎·梅耶尔一样,生完孩子两个星期就回来上班(那或许也是非本意的无奈之举)。虽然美国人的家庭观念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他们同样非常重视家庭。

 

我眼之所见的已婚男同事,几乎全都是二十四孝好爸爸。据statista网站的数据,每个美国育龄的家庭平均有3.14个孩子,也就是说三娃几乎是标配,四娃家庭也不罕见。这些爸爸们除了星期五偶有的happy hour外,一般都是下了班就回家,周末也要带娃,即使是活动聚会也都是拖家带口的集体活动。这还是家里有一位全职主妇的情况

 

如果是双职工家庭,大多数美国家庭没有老人帮忙,也请不起专人保姆,年轻的父母尤其是爸爸需要担的责任就更多了。在工作和家庭平衡的问题上,大多数美国公司也表现得相对宽容,即使是公司的大老板,也经常要专门告假去观看儿子的棒球比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之网”】

 

史蒂夫▪科维在他的名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曾经说过: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当然,马克斯▪韦伯对这种“意义”似乎也不以为然,他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但我谈论到的这些美国人,他们的确一直在自己所确认的这条“意义之路”上前进不止

 

我对多才多艺的同事的各种了不起的爱好表示艳羡时,有同事郑重地告诉我:我不觉得这是个“爱好”,对我来说,这是属于我生活的一部分的确,当我们把工作和生活当成必须,而把另外一些定义为“爱好”的时候,他们把另外一些东西也当成必须。所以国内曾有人调侃,一个男人只要事业足够成功,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这里反映的恰恰是国人对某个人单一角色的设定和认同。

 

但我的美国同事们可能很少这么想。最近说又有一位同事放弃了另一个工作地点(有时候是第三世界国家)某份高薪职位,不用猜,一定是因为家庭原因——无论是配偶不乐意,还是孩子缺人带。在这件事情上,这些美国同事们基本都可以实行一票否决权。

 

表面看来,工作,家人,社区,专业协会,周围的每个人仿佛充当着令人感觉有点眩目的多重角色。但细细分辨一下,优先级为何,什么是可以牺牲的,他们心里又都非常清楚。

 

回想起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曾经有一问:想象一下,如果亲朋好友是在参加你的告别式,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和追忆你?向死而生,或许我们能够借鉴一下这个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厘清自己生活中的意义。

 

(本文编辑:李宝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zhongchanhuati816@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