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当年防虫灭鼠往事
分享至:
 (4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耿勇 2023-06-25 19:37
摘要:想起往事,想起童年

天一回暖,沪上报刊便发文提醒市民注意:今年蚊虫密度将略高于往年同期,6月份达到高峰。蚊子不仅叮人吸血,还会传播登革热等80多种传染病。防蚊灭蚊不是小事。老伴按报纸上的锦囊妙计,“翻”“填”“清”“疏”“药”,忙得浑身是劲。见她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想起过去“防虫灭鼠”的往事。

20世纪50、60年代,开展“除四害”运动,消灭老鼠等害虫靠的是人海战术,家家参与,人人动手。那会,地摊上常有人推销耗子药,有些家庭也试过,虽然效果不错,可怕小孩误食,不敢常用。灭鼠常用的是老鼠夹,一块小长方形木板,上面装有弹簧铁夹和一根稍粗铁丝,用力向后翻压铁夹,再将铁丝压住它,把铁丝顶端浅浅的搭在挂钩上,用花生在火上烤一下,作为诱饵,拴在挂钩上,轻轻地放在床铺下,老鼠洞旁。夜深人静,家人进入梦乡,睡得正香,忽然被“啪”的一声惊醒,睡意蒙眬中知道这不是小偷上门,而是嘴馋的老鼠遭埋伏被击毙。第二天起床后,便将死鼠的尾巴剪下来,放在一个纸盒中收藏好,积到一定的数量,上学时交给班上卫生委员,点数登记。那时,灭鼠是有指标的。

老鼠也很狡猾,上当之后,便不再光顾。所以我们要常换诱饵,或转移阵地“伏击”。有时为引诱老鼠上当,只好在老鼠夹周边多放些烤得香喷喷的花生。常常一边放一边心疼,那时物质匮乏,小孩子嘴馋零食少,烤香的花生,不仅对老鼠有诱惑,对我们也一样。

至于蚊子,春暖来,天寒走,个体寿命有限,存活时间短,可在地球上已存活了约1.7亿年,可见其生存繁殖力之强。说起来,它的繁殖能力也与我们当时生活的环境卫生有关。原先的弄堂陌巷,道路不平,坑坑洼洼,常见积有雨水。石库门的自来水池下面的阴沟里,还有放在露天处的居民腌菜的瓦缸以及盆盆罐罐等,为蚊子繁殖提供了“温床”。小时候,入夏前,居委会干部和防疫站的同志,总会上门喷药水,指导灭蚊卵,铲除其滋生繁殖之地。再早些年,一些大院,还把树叶枯枝扫成一堆,燃烧冒烟,说是用烟熏死蚊虫。尽管大家举措多,可蚊子仍旧能突破“封锁线”生生不息。

蚊子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顽童,因为我们皮肤薄嫩,加上玩性大,无意顾及蚊子的袭击。记得,我们常玩躲猫,哪里旮旯往哪钻,从不避讳脏乱。埋伏好,不动,小伙伴们是没发现,可不一会,浑身痒兮兮的,挠痒,胳膊和腿处,便显出红疙瘩来。我们用土办法,手指舔蘸口水,涂抹在红疙瘩上,不久,也许是玩心太重,也许是口水真的起到消炎的作用,就把这个难受劲对付过去了。

蚊帐是家庭抵御蚊子攻击的一道屏障。百姓家的蚊帐大都是棉纱的,防蚊效果好,只是不太透气。白天,用雕花铁丝或铝丝做的蚊帐钩,将蚊帐的“门”钩起,便于上下床。床上垫的是灯草席,暑假中,小朋友来串门,都在床上盘膝而坐,下棋打牌。有个别蚊子,饥饿难耐,胆大妄为闯入“营地”,趁机叮咬我们,我们便放下蚊帐,关门聚歼。这般灭蚊,过瘾是过瘾,只是常在蚊帐上,留下血迹斑斑,有些难看。

蚊帐对于蚊子来说,也非铜墙铁壁,它们总能钻到空子。晚上睡觉前,母亲或外婆总会用力在蚊帐内用芭蕉扇扇赶蚊子,生怕有蚊子在里面“埋伏”。然后,放下蚊帐,将其边压在草席下面,又用木夹把入口处夹好。半夜,我们睡得迷迷瞪瞪的,要不无意中脚蹬开蚊帐,让蚊子乘虚而入;要不人睡到靠床边,手臂贴在蚊帐上,便被蚊子隔着蚊帐,饱餐一顿。

当初,驱蚊基本用的都是蚊香。其色为深绿,形状有点像葱油饼,只是中间留有空隙,用薄纸包装。买来时,是两个叠在一起,需要我们用小手慢慢轻按,剥离分开。有时,不小心手重,拨断了,总叫我们后悔不及。

蚊香纸袋里有个小铁皮做的小三脚架,撇开两脚,一头插入蚊香中间的小缝中,便算安装完毕。天黑后,将其点燃,不一会,小火苗变成火点时,便有细细的一缕青烟升起,在微风中,它将我们缠绕,让蚊子不敢靠近。为不让蚊香烧尽的烟灰飘散,常把蚊香放在一个小搪瓷的碟子里,这样,既卫生又便于挪动,人从客厅去厨房,也可随手带上。蚊香能驱蚊,可现在看来也是二次污染,人也深受其害。还有夜晚,一不留神,容易被行人踢翻,小火光四溅,存在安全隐患。

居家过日子,打扫卫生不仅是擦桌扫地,更主要是设法消灭害虫,如家中睡的棕棚床,为防止有臭虫,便搅拌“六六粉”,用它把棕棚与木框边的洞眼堵实。还有用小棉球浸湿“敌敌畏”,再用纱布包好,用细线吊在床棚底下。木板床也是睡一段时间,便把它拿到太阳底下暴晒,或用铁壶烧开水,沿着板床面的隙间,浇烫,杀死臭虫等。石库门房地洼潮湿处,尤其是门外的自来水池的下水道阴沟处,晨起,总能见几条黏糊,头上有两支“小天线”的鼻涕虫,不知鼻涕虫算不算害虫,反正怪恶心人的。不过,对付它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它的身上撒把盐,不一会它就消失了。

现在生活居住条件好了,环境卫生清洁,害虫也少了许多。有些害虫,小学生们只有在教科书里,或者昆虫博物馆才能见到其标本。剩下的一些残兵败将,由于大家防范意识强,举措得当,加之又有高科技各类神器对付它,害虫再想害人也难。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