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上海辟谣平台 > 文章详情
竟有人用上海尾迹云造假!“流量造谣”为何屡禁不止?
分享至:
 (67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翀 2023-09-05 17:06
摘要:算法和流量都要“向善”。

这两天,围绕“上海天空出现不明飞行物”的网帖走向,耐人寻味——

9月1日,部分市民在上海天空拍到“不明飞行物”,引发网友热议;

9月4日,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上海辟谣平台都通过官方平台指出,经过初步判断,“不明飞行物”大概率是飞机飞过后呈现的尾迹云;

很多网民在这些权威机构的说明下留言补充,表示当天在拍摄晚霞时目睹了飞机过后出现尾迹云的全过程,并非“不明飞行物”。

网友纷纷分享当天看到的实际情况

还有热心网友探讨尾迹云看似物体坠落的原因

照理说,以上信息发布后,有关“不明飞行物”的说法基本告一段落。奇怪的是,当“不明飞行物之说”被多方澄清后,截至9月5日发稿,仍有网民以“不明飞行物”为题捏造信息,而相关平台仍旧按照“算法”推送假消息。

例如,有网民及自媒体整合了他人拍摄的上海尾迹云照片,再将它们与其他有关不明飞行物图片、太空照片或影视剧截屏结合在一起,冠以“上海现不明飞行物”等标题;更离谱的是,拍摄尾迹云的时间明明是傍晚,却有造谣者望文生义,称这是上海市民在早上拍日出时拍到的。

谁该为这些赤裸裸的造假行为负责?

造谣者当然难逃其咎,相关平台也不能置身事外。

记者留意到这些网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多家平台的主动推送——因为记者在求证“不明飞行物是什么”的过程中,曾多次搜索相关内容,恐怕由此被平台的“算法”捕获,判断记者对这类消息感兴趣,从而进行了推送。

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断出3点:

第一,平台的算法有能力识别相关网帖或视频的主题——既然如此,在多方已经澄清的前提下,平台的算法为什么不能识别出谣言,阻止不实消息传播呢?

第二,算法将平台与造谣者捆绑在了一起——平台选择推送是因为算法知道目标受众感兴趣,大概率会浏览相关信息,从而为平台赢得活跃度和浏览时间;造谣者知假造假,是利用平台的推送规则、流量分成机制等,由此得到阅读率,换来真金白银。

第三,算法能知道网民的个性化偏好,实现精准推送。

可见,打击造谣传谣行为,除了当事人要被依法惩戒,也要对算法和流量出手。

或许流量是互联网平台的立身之本,也是不少自媒体或机构的盈利基础,但为博眼球、为流量造假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上海辟谣平台每次澄清这类谣言后,都能收到很多读者留言,希望严惩造谣者和传谣者。

可是,“流量导向”“算法为先”仍旧是不少平台的商业模式,面对谣言,除了封停造谣传谣者的账号外,平台却没有对这一颇受诟病的商业模式出手。于是,并未从根本上杜绝造谣和传谣行为。

治理谣言并不是要求平台放弃流量和算法。但是,基于“科技向善”的角度,平台完全可以调整算法、善用流量——

第一步,当互联网上某条信息被判定为谣言后,算法能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已经在传播的谣言,为它们打上标签,提醒公众不要相信;

更进一步,在算法的帮助下,平台能不能下架那些错误消息?

还有,权威机构发布澄清信息后,算法和流量能否助力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尤其是定向推送给可能浏览过错误信息的受众?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有相当一部分网民的学历并不高。他们中,有的容易被繁芜纷杂的网络信息所误导,难辨真伪;还有的对造谣传谣的危害度认识不足,或是被人利用成为造谣传谣者,或是为了满足“自己出名”“增加关注度”的私心而走上违法道路。对于这些人群,很需要算法和流量,让他们接触到更多正面、正确信息,增强识别和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此外,其余网民在批判造谣者和传谣者时,也可以从我做起,支持辟谣——看到谣言,主动举报投诉;看到辟谣澄清的信息,多多转发。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汇聚起来,不仅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真相,也有利于推动算法改变,让看不见的算法发现:原来,更多人期待的是正确的声音。

题图来源:网友拍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