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他们为什么能安葬在宋园永远伴随着宋庆龄?
分享至:
 (3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郑 宪 2023-11-02 07:41
摘要:宋庆龄陵园的名人墓地,安息着三位先哲:张乐平、陈鹤琴、任德耀。他们永远陪伴在了宋庆龄先生身边。

在上海的宋庆龄陵园,张乐平墓碑旁是一尊他的塑像:手握画笔,臂拥小三毛。碑下方镌刻他的字:“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陈鹤琴约一人高的黑色碑石上方,为他墓地半身塑像。黑色碑石右侧,连着一块近半米高的黄色玉石,石上刻陈鹤琴去世前3年(其米寿之际)书写的字:“一切为儿童”。任德耀墓地矗立着一块坚石人像,沉思的长方脸,天庭饱满,额眉微蹙。碑前是中国福利会主席黄华题字:儿童戏剧的拓荒者。

张乐平、陈鹤琴、任德耀在宋庆龄陵园的墓碑

当年,宋庆龄慧眼识英才,带领他们为苦难的中国孩子,共拓一条条生存发展的路。

三毛是全社会最心疼的“娃”

三毛漫画,始由张乐平在1935年以一个上海弄堂顽童的形象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挞伐。1937年淞沪会战后,张乐平到十余省市宣传抗日救亡,并以抗战前线经历作《三毛从军记》。抗战胜利后,上海遍地流浪儿,处境艰困,张乐平又以忧思、愤怒、同情与慈爱作《三毛流浪记》。许多上海市民“与三毛同忧乐”,打开每天报纸,先要看报纸上连载的三毛——“三毛今天做什么?”

张乐平的三毛画作

1948年,《大公报》将《三毛流浪记》结集出版,大受欢迎。宋庆龄闻知,有更深思考。她给王安娜写信:“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希望你能恳请埃迪(中国福利基金会会计汪海清)为我代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又请冯亦代夫妇与张乐平联系,拟举办三毛原作展览会,举行义卖,以筹措资金,“救救三毛,救救(全社会)流浪的孩子”。

这时的张乐平在哪里?在嘉兴。到嘉兴,一是因为《三毛流浪记》发表后,引社会注目,他住上海闹市区,会受干扰;二是当年上海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三是张乐平正染肺病,对嘈杂环境不适。1947年,张乐平夫妇搬出上海金陵东路江西南路三楼居所(“三毛漫画”出生地),带孩子们一起迁往嘉兴。嘉兴房租低,除两上两下的房子,还有一园子,三户人家共用一方天井。如此,家庭开支节省,他又能专心画画,并静卧养疴。闻宋庆龄召唤,张乐平一口允诺,还制定展览计划,“在一个月内赶画30幅三毛水彩画,供展出期间义卖”。

张乐平抱病作画

张乐平家人回忆:“1949年过年时,张乐平除在嘉兴家中作画,还去了上海,乘火车,单程一个多小时。”因身体欠佳,正式开展前两次预展,张乐平只去了一次。而就是这一次,他首次遇见宋庆龄。

那是1949年3月下旬的一天,在外滩汇丰银行礼堂,三毛原作展览会的预展展厅,年长张乐平17岁的宋庆龄,从他眼里望出去,举止端庄,衣着素朴,人看上去年轻,“不过四十岁的样子”。

那日,中外宾朋云集,中英文交错。为此,不通外语的张乐平稍显拘谨。此时,宋庆龄坐到他身边,无意修饰的淡定加持,让他觉得有了依靠。

三毛原作展览会现场

日后,张乐平有回忆文字:“那天,宋庆龄坐在我的旁边,她同外国友人谈话,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同我讲话,却是一口道地的上海话。她很亲切地问我是什么地方人,家里情况如何,怎么画起三毛的。完全是家常式的谈话。外国友人同我谈话,宋庆龄亲自翻译。她说,这次你为流浪儿童做了件大好事,真太辛苦你了。”

宋庆龄对在场的中外友人说:“三毛是一个可爱的、中国漫画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经历了中国穷苦孩子所要经历的一切苦难。”

今年,我见到张乐平第四个儿子张慰军。张慰军20世纪50年代出生,1949年春举办的三毛原作展览会,他自然没经历,他是据家中上辈人的回忆向我描述的:“当时在南京路大新公司(后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四楼正式展出,人潮爆棚,义卖原稿画作及各种签字物品被中外宾朋竞购一空。而户外排队的,也从南京路弯出去一大圈,填满旁边的六合路。一亲历者在报上撰文:‘即使雍和宫开放,恐怕也不会有此盛况’。”

张慰军说父亲:为人谨慎寡语,但在作画上胆大。画《三毛流浪记》时,接到一封夹有子弹威胁的信,他不为所动。张慰军说《三毛流浪记》作画步骤:首先为一帧帧的画进行缜密的文字描述,然后画一幅幅草稿图,最后形成的无字漫画“如长篇小说般波澜壮阔跌宕起伏”。

张乐平为展览会作的三毛画

4月4日(当时的儿童节),三毛原作展正式展出,共七天,十万余众竞睹,满城争说三毛。展会共筹3206银元,其中义卖画稿收入1291银元,可维持千余流浪儿童生活一个月。许多工人、码头苦力、三轮车夫、摊贩、教师、店员,都捐出自己的钱与物。他们送给三毛的衣服、帽子、鞋子,及铅笔、练习本、玩具、糖果等,堆成小山——三毛,成了上海劳动人民“最心疼的娃”。

而宋庆龄嘉奖张乐平的,是他病中艰苦作画时亟须的药:雷米封。展会后,宋庆龄亲书一函以示感谢,并赠几罐克宁奶粉及两块绸料给张乐平。张慰军说,那雷米封,吃到后来有剩余,被珍藏起来;那封宋庆龄信函,一直被保存,却在十年动乱期间消失了。

张慰军说:“父亲和孙夫人当年一起做的这件事,他一生引以为殊荣。”

“中国的福禄培尔”

一张1947年4月19日的旧照,地点在胶州路725号晋元国民小学,内容是“中国福利基金会第一儿童图书馆新屋落成”。照片居中者为宋庆龄,着端肃的中式上装,一条碎花黑白相间的围巾垂挂双肩,很沉浸地在倾听。照片前排左侧为宋庆龄秘书廖梦醒,一袭素色中装,满脸笑容。画面前排居中为一男孩,着白衬衣,深色背带裤。画面后排有外国人士,其中左侧一位西装革履欧美男士,嘴含一管烟斗,在认真听讲。

1947年,宋庆龄参加儿童图书馆新屋落成仪式

陈鹤琴的孙女陈庆对我说:此旧照,是中国福利会第一家儿童图书馆的“新屋开张志禧图”。这首家儿童图书馆的主任,是宋庆龄请来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照片上没陈鹤琴。这个历史性时刻陈鹤琴是在台上做落成仪式的主持。宋庆龄与坐在台下的300余位嘉宾,正聆听陈鹤琴介绍孙夫人为苦难儿童兴办儿童图书馆的初衷和计划。

抗战后,回到上海的宋庆龄极为关注战后大量的流浪苦难儿童。她认为,儿童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给予他们各种知识的浇灌,是儿童成长中重要一环。宋庆龄要以“儿童图书馆”这个点来寻求突破。她在寻找:谁是给予孩子知识灌溉“分量最重的人物”?

不二选择是陈鹤琴。

陈鹤琴早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清华学堂首批学生,后于1914年赴美入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这期间他确定了要一生奉献给儿童教育事业。回国后,他与陶行知、张宗麟等一起深耕儿童幼稚教育,培养中国儿童“爱国、爱人、爱学问”。抗战胜利后,历经艰辛的陈鹤琴再度回沪,被尊为“中国的福禄培尔”——幼教之父。他一步步实践着自己“一切为儿童”的思想,其“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宋庆龄诚挚相邀,陈鹤琴欣然接受,并捐出一套珍贵的藏书《万有文库》赠予图书馆。

关于那一日,陈庆还说起一段插曲:照片中仅5岁的小男孩,是直接受益的读书儿童,之后作了“效果出乎意外地好”的发言。发言时,他被大人抱到一张课桌上讲话。原来的“小矮人”,一下比周围的大人都“高大”。他童稚的话音、求知的渴念,打动了座中所有大人的心。

图书馆之后扩建为儿童福利站,它融教育、保健、救济为一体,设识字班、图书馆、保健室和营养站,旨在救助贫苦儿童,培育未来新人。宋庆龄不时亲往,指导小读者看书识字。再之后的10月、11月,在上海“其他贫困区域”又相继建立了另两个儿童福利站。

倘要对儿童福利站有形象感知,且读如下描述——

“铁皮房子十尺宽,好似狭长一旱船。旱船前舱是教室,后舱还要摆图书。黑漆门儿朝东开,一片阳光进屋来。你也来,我也来,来读书,来唱歌。”

1953年,宋庆龄给上海少年儿童一个综合性校外学习的美好礼物——上海市少年宫,其学习教育模式的雏形,即为当年建起来的小小“儿童图书馆”。

点燃儿童的想象力

1947年初,29岁的任德耀受人举荐,到上海北苏州路颐中烟草公司大楼,寻寻觅觅,走进当时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办公室。接待他的是廖梦醒。廖大姐转述宋庆龄的意愿与初衷:给贫苦儿童创造精神食粮,从舞台上看到生活的未来和希望,且定下一个首演的儿童剧《表》。

《表》是编剧董林肯根据鲁迅翻译的一篇苏联小说改编的,描写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帮助教育流浪儿的故事。

一个月后,任德耀再前往中国福利基金会,不足15平方米逼仄的办公室最里处,坐着神态安详的宋庆龄。宋庆龄向任德耀询问演出彩排进程。她说,办儿童剧团,是要给儿童精神食粮,演戏给孩子们看。演戏的小演员要面向社会,从贫苦的流浪儿、孤儿中招生。自己演自己,情感才至真。她承诺:首演日,一定前往剧院看孩子。她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的生活是苦涩的,他们需要看戏。”

任德耀到中国福利会办公室,要经过肮脏的苏州河边。街上,有许多衣衫褴褛的孩子。除了让孩子们有饭吃、有屋住、有书读,他们还需要什么?需要健康艺术的精神食粮。苏州河边,任德耀反复咀嚼宋庆龄的话:“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通过戏剧去培育下一代,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予他们娱乐,点燃他们的想象力,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就在那一刻,任德耀决定了自己一辈子要做的事:点燃儿童的想象力。出生扬州的任德耀,1937年入国立戏剧学院。而今,因为宋庆龄的一句话,他最终舞台艺术的落脚点:“不是小儿科”的儿童剧。

1947年4月10日下午3点,《表》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宋庆龄亲往。此戏在戏院举行了四场为救助儿童的慈善筹款演出后,又到贫民窟免费公演,反响强烈。

1947年,儿童剧《表》剧照(文汇报资料)

1950年11月18日,在《新中国的信息》中,宋庆龄亲自宣介儿童剧团:“我们的儿童剧团,在中国还是第一个,它是为儿童而设的,由儿童自己管理着,在我们的剧团里,有100个有天才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的演员、编剧、布景设计和舞台管理,他们有自己的舞蹈班和管弦乐队。”

1952年10月22日晚,宋庆龄亲率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剧团,在北京政务院礼堂演出音乐舞蹈和木偶剧《兔子和猫》,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800人观看演出,演出赢得赞赏。

1964年,宋庆龄看儿童剧《小足球队》后和大家合影

10月23日下午,宋庆龄特写一封信给剧团:

“昨天晚会中小朋友们演出的节目,博得观众的赞赏,尤其消灭细菌战一剧(此剧为老舍编剧的寓言歌舞《消灭细菌》),毛主席很称赞……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福利会的光荣。”

1956年,任德耀创作了中国儿童剧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马兰花》,使中国儿童剧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马兰花》的歌儿,让五湖四海的儿童乐之、舞之、唱之。

宋庆龄给任德耀的信

任德耀一生共创作23部儿童剧,3部儿童电影。有人问他何以激情不断、佳作连连。任德耀道出两点原因:一,爱孩子。二,竭尽所能完成宋庆龄的嘱托和信任。“一丝做不好,此心就不安”。

他们在樟树的簇拥中

一生挚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三位先生:张乐平、陈鹤琴、任德耀,都在自己的奋斗天地取得煌煌业绩。而他们,又都在历史的某个时间点,被宋庆龄所洞察、所拔擢,成就了积川成海的中国儿童发展事业。

在宋庆龄陵园,植有百年以上树龄的罗汉松、桂花树、广玉兰、龙柏、雪松等,数量最多的则是香樟树,多达千余棵。宋庆龄一生爱樟树,樟树也代表宋庆龄的品格——四季常绿,郁郁葱葱,树木坚硬,花开很小,不引人注目,沁出馨香,不事张扬,格调高洁,还防蛀虫。

安息在宋庆龄陵园的张乐平、陈鹤琴、任德耀,也在高洁的樟树重重簇拥中。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许云倩 题图来源:题图为1979年宋庆龄与赴京演出的《童心》剧组演职员合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