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陇川县:人均三亩桑,增收稳当当
分享至:
 (2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宏浩 2024-01-17 08:00
摘要:依托沪滇协作,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和“东桑西移”机遇期,打造千亩连片示范地蚕桑高收入典型村。

大场村,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清平乡唯一的傈僳族聚居村,过去以种植香茅为主。2023年4月,村民栋大把家里13亩地全部翻种了桑树。4个月后,第一批1.5张蚕就收了80多公斤茧,卖了3700多元。“自己再努努力,每批多养几张。折算下来,每亩地收益至少4000元,是过去的好几倍。”

“全村就数他家的桑树长势最好,是我们的标杆,大家都要来学习。”大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麻福保介绍,2023年大场村共有74户390人种桑养蚕,户均8亩以上,产值突破百万元。他有一个小目标,希望能够依托沪滇协作,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和“东桑西移”机遇期,打造“千亩连片示范地蚕桑高收入典型村”,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上行稳致远。

养上“蚕宝宝”,村里通了致富路

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过去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涨,让劳动力密集的传统蚕桑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东桑西移”成为必然选择。

2016年,听说沪滇协作大力支持陇川县发展蚕桑产业,还引进了龙头企业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信实业”),麻福保打算到附近先行先试的乡镇去调研学习。

“大场村地处大山深处,坡地多、海拔高、交通闭塞,更缺水。别说产业了,种活作物都费劲,只能围着几块田做文章。”麻福保说。一番研究下来,他发现陇川县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蚕宝宝生长,吐丝长度都在1000米以上。“种桑养蚕环保且附加值高,要是干成了,可以管20年甚至30年,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

这一试,就是5年。

“其间,因为土地农药残留的问题,他们遇到了非常大的挫折。我们就开导大家,蚕桑产业的效益只会越来越好,况且还有沪滇协作的帮助,再坚持坚持,一定可以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大力推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为后续蚕桑产业发展做好准备。”清平乡党委书记多雷蕾说。

2022年,麻福保和妻子蚕苗试养终于获得成功。在随后的几批蚕苗养殖过程中,一次比一次顺利,每次的蚕茧质量都是中上级别。吃到“甜头”后,他挨家挨户摆事实、讲道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投入到蚕桑产业中。

“与其多点开花、隔靴搔痒,不如集中资源、以点带面。”看到村民们干劲十足,陇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金为民给村里支招儿2023年上半年,沪滇协作落地大场村蚕桑发展建设项目,形成610亩连片桑园,同步集中建设产业道路、灌溉设施、照明用电等项目,实现项目规模化、连片式、一体化发展,使区域产业有效布局,避免了作物之间施肥、洒农药等带来的相互影响。

沪滇协作新修的硬化路,在当地人心中,这就是条“致富路”。

“蚕桑产业给大家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增收,沪滇协作还在陇川县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用出县,就可以享受到上海专家的服务,大大减少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给了我们更多信心和底气。”栋大说。

“现在,水管通到了家家户户,村里也铺设了硬化路。”站在山头,麻福保指着山下的道路,“这条路还没有名字,我想,就叫‘致富路’!”

科技来助力,提质增效促增收

看着家乡一天比一天好,栋大的儿子栋保卫也动了返乡的念头。20237月大专毕业后,他来到正信实业应聘技术员。

“我是学护理专业的。在学校,我照顾人;回家后,我照顾蚕宝宝。虽然跨界不小,但耐心、细心的岗位要求是相通的。”栋保卫说。

“产业振兴离不开技术的支撑。蚕桑产业有5000多年的历史,要想吃透里面的要点,并不那么容易。”正信实业董事长郑山洪回忆,刚来陇川时,他带了一批技术员,“技术好,但不接地气,在田间地头掰扯半天,蚕农还是一知半解。

后来,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正信实业将视线转向了培训,立志打造一支本地技术员队伍,进一步提高种桑养蚕的质效。通过政企携手,目前,陇川县已经建立“技术中心+技术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模式,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蚕桑种植养殖技术标准,累计培训农户约10万人次,并实行年度工作“分级定薪”,将技术员工资与农户收益挂钩,积极促进桑蚕产业实现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在此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将专业的技术内容用大家熟悉的话语讲述出来。”栋保卫说,他拿他的父亲“做实验”,讲不明白,那就比画;比画不明白,那就直接上手操作示范,几十个回合下来,他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针对桑蚕产业链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小蚕养殖环节,沪滇协作也投入资金建起了小蚕共育基地,由企业负责一至三龄的小蚕饲养,由蚕农负责大蚕饲养,成茧后,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收购,并设置最低保护价,既保证了企业对优质原料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

大场村村民栋正发今年分批养了23张蚕,蚕茧保底收购价35元/公斤,企业按市场价55元/公斤收购,他可以赚接近5万元。

“养得多,用的心也得多。”栋正发介绍,蚕吐丝营茧前,上蔟是个风险点。有些游山蚕,要移放到蔟具上;有些无法上蔟的蚕,要赶紧从蔟具底部转移,以免其排泄物染色蚕茧,造成品质下降。这个过程一般要盯3个晚上左右,全家人“三班倒”齐心协力,确保万无一失。

技术员定期会来指导,栋正发也从不放过请教的机会:一巴掌下去,蚕不超过20条,营养最均衡,吃得最饱,单产也最高;冬天修剪桑树,顶部要留叶,才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避免冬芽秋发造成的损失……

“这些都是老师教我的。”栋正发说,蚕宝宝是他们家的“金宝宝”,靠着种桑养蚕,家里新添置了摩托车和三轮车,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他有3个孩子,老大9岁,老幺2岁。他想让孩子长大后和村里的几位“蚕桑大学生”一样,“到北京、上海念大学,将来为乡村振兴作更大贡献。”

据陇川县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科技赋能下,县里已经实现小蚕由企业100%共育、实行“工厂化”生产,大蚕100%采用简易大棚饲养,上蔟100%实行方格蔟吐丝结茧。这些丝都会被送往“云南第一大缫丝厂”正信实业的车间,经选、煮、缫、烘、装等步骤后,最终成为一卷卷白厂丝,被发往世界各地。

“这里生产的丝质量相当好。”郑山洪介绍,“解舒率”是衡量茧丝离解难易程度的指标,解舒率越高,茧丝越容易离解,越有利于缫丝。

“陇川县蚕茧的解舒率可以达到7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我们的产品60%出口,40%供给国内市场,带动560名员工在工厂里实现就业。”郑山洪说。

延伸产业链,月月多算“一笔账”

在沪滇协作的支持下,正信实业也在不断打造“农业闭环”,实现循环经济。

德宏正信陇把木耳厂的菇棚里、桑园地里,一排排菌包整齐排列,有不少已经长出了香菇和黑木耳。

“别小看这些菌包,里面可有‘变废为宝’的大学问!”德宏正信陇把木耳厂负责人陈瑞杰介绍,这些“特质菌包”由桑枝条粉碎后经科学方法加工而来。以培育出的黑木耳为例,其被称作“桑枝木耳”,俗称“桑耳”,口感更肥厚、更有嚼劲。经检测,其含有脱氧野尻霉素,具有降血糖作用。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月,陇川县气温降低,养蚕进入“空窗期”,养菌却迎来“黄金期”。通过培训,蚕农可以利用蚕棚养菌菇、桑园地养木耳。收尽后,废菌包可以回田当作桑树的有机肥料,“保湿又营养”。

“从全国市场来看,这段时间只有为数不多的地区能供应高品质的菌菇,菇价也水涨船高。”陈瑞杰介绍,现在,德宏正信陇把木耳厂共培育香菇60万包、木耳30万包、猴头菇2万包,主要销往缅甸以及国内的瑞丽、腾冲、上海等地,并入驻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832”平台),年产值可达500万元。

“我们也想通过这种创新的模式,让当地农户月月有收入,带动更多人因蚕桑产业而奔向更美好的生活。”郑山洪说。

2022年,凭借蚕桑产业,陇川县入选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正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整合蚕桑产业现有资源“以商招商”,整体谋划构建“桑园+蚕茧加工+纺织制造+丝绸织造+服装制造”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一个新的目标正在清晰浮现:依托沪滇协作,打造“百亿级”蚕桑产业集群,力争把陇川县建设成为滇西南最重要的优质原料茧和高品位茧丝绸加工、出口基地,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栏目主编:周文吉 题图来源:俞宏浩 摄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